《哈佛经济课》广大读者朋友可以直接聆听现任哈佛明星教授的观点箴言,亲历他们在金融危机前后的政策观点的变化,体味他们的心路历程,包括从明星教授萨默斯有趣的传奇生涯,到耳熟能详的曼昆教授的趣味经济学观点,再到巴罗、库铂的犀利言词,《哈佛经济课》将展示大多数哈佛经济学教授们的观点,多角度、多方面地呈现了哈佛经济学家的个人及学术风采。
第一章 为什么哈佛经济学者“官员”多
第一节 哈佛教授那些俗事:跳槽、变性和吃饭俱乐部
第二节 哈佛的学生很青睐政府吗
第三节 经济学界也有“罗斯柴尔德家族”吗
第四节 为什么哈佛不直接招官员当教授
第五节 美国精英的第一大本营
第二章 曼昆的教科书为什么如此流行
第一节 为什么曼昆的经济学如此流行
第二节 萨缪尔森的最大成就:是不是就一本《经济学》
第三节 最短的教科书和最长的教科书谁会占上风
第四节 为什么最牛的杂志“哈佛”没有冠名权
第五节 哈佛黄金一代是怎么炼出来的
第三章 九个经济学家十种经济学建议
第一节 “九个经济学家十种意见”是错的吗
第二节 为什么美国人不喜欢最早的“市场经济”
第三节 为什么巴罗和萨默斯的课听起来都不怎么样
第四节 “占领华尔街”是欢迎斯蒂格利茨还是赶走曼昆
第五节 最伟大预言家的五大预言:这可不是玩笑
第四章 前苏联教授的阴谋是让美国科学家变懒吗
第一节 前苏联教授的最大长处是让美国科学家变懒吗
第二节 为什么加州盛产美酒还要进口法国葡萄酒
第三节 为什么市场上“美国制造”占据90%份额
第四节 禁止密西西比河东西的贸易往来,会让美国人的生活更美好吗
第五节 为什么中国制造只能换好莱坞大片的生意
第五章 为什么街角咖啡店总有卖不完的面包圈
第一节 什么成就了宜家的世界家具帝国
第二节 为什么街角咖啡店总有卖不完的面包圈
第三节 谁决定一棵圣诞树的价格
第四节 汤姆·克鲁斯为什么不去推销汽车保险
第五节 除了钱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在掌控世界吗
第六章 猩猩如何当选为最好的经济学家
第一节 为什么猩猩比专家做得还好
第二节 为了三块钱的代金券花五块钱很舒服
第三节 人们为什么排队等待压迫
第四节 “看得见的商品”就值得信赖吗
第五节 鲁滨逊经济世界的现实会成真吗
第七章 为什么苹果手机比其他手机更畅销
第一节 为什么音乐能影响美酒的销量
第二节 不按常理出牌的怪家伙是怎么赚钱的
第三节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依赖廉价吗
第四节 墨西哥的毒品战争为什么殃及美国
第五节 为什么粮店拼命打折也不能吸引顾客
第八章 为什么美国孩子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
第一节 收入上的大赢家为什么是幸福上的小赢家
第二节 为什么输在起跑线,照样可以赢在终点
第三节 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
第四节 老年人优惠为什么如此多此一举
第五节 “看不见的手”真的存在吗
第九章 自由女神像的灯塔谁来看管
第一节 邻里守望是让美国人互相监视吗
第二节 靠公开信息解决污染问题可能吗
第三节 美国海军每年操纵密西西比河的洪水吗
第四节 让犯罪组织窃喜的手机(签约)规定
第五节 拆分和政府管制造就更多的反公有资源吗
第十章 全球变暖是阴谋,能源危机是幌子吗
第一节 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必然失败
第二节 低碳经济是美国经济突围的秘道吗
第三节 防止地球气温变暖成了低碳经济唯一的旗号吗
第四节 中美两国为什么联合抵制欧洲的碳交易航空制度
第五节 为什么经济学家对哈佛低碳运动冷眼旁观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是美国的顽疾吗
第一节 美国的福利基金制度是小而不能倒吗
第二节 慈善帮了美国穷人的倒忙吗
第三节 美国中产为什么也在高喊“谁来拯救我”
第四节 被保险公司敲诈和反敲诈的时代
第五节 向美国医疗卫生业开刀吗
第十二章 星巴克咖啡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第一节 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是多少
第二节 彩色照片为什么比黑白照片的成本低
第三节 谁败坏了美国家庭农场的名声
第四节 买超市的廉价蔬菜,还是买农场的有机蔬菜
第五节 比尔·盖茨退学引发怎样的经济学思考
第十三章 百事和可口可乐该如何竞争
第一节 刺向竞争两方的双刃剑——价格竞争
第二节 为什么亚马逊不敢扩张到中国
第三节 为什么他们要逮捕哈佛的“罗宾汉”研究员
第四节 从黑箱到半透明:企业在哈佛的心路历程
第五节 加州电力行业结构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
第十四章 美国人需要两只狮子,还是一只狼
第一节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拿垄断公司开涮
第二节 产业组织经济学能帮你什么
第三节 你能从自来水公司那儿讨回公道吗
第四节 阿巴·勒纳的奇特人生:不在哈佛的哈佛经济学家
第五节 断折的曲线和人生:最伟大的主流经济学背叛者斯威齐
第十五章 为什么耐克的工厂要设在泰国
第一节 为什么哈佛给教授“背黑锅”
第二节 哈佛教授的工资和毕业生薪酬的小秘密
第三节 哈佛在金融危机中到底损失了多少
第四节 企业是谁的:奥利佛·哈特和剩余所有权
第十六章 为什么AA制是美国情人们的惯例
第一节 你的消费习惯是长的还是圆的
第二节 “偏好说法”你喜欢哪一种
第三节 主妇和银行柜员谁说得对,花钱和存钱到底啥关系
第四节 花钱多少是个底线
第五节 为什么不要向你的约会伴侣提钱
《哈佛经济课》:
2011年10月中文版的《哈佛商业评论》刊出一篇文章《关于跳槽的四个谬论》,作者是西班牙企业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莫妮卡·哈默利。莫妮卡是一位长期关注世界大企业机构薪酬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在这篇文章里她指出:“换个东家就能更快地升至高层职位吗?根据我的研究。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我在研究中发现了关于经理人职业发展的四大谬论,‘跳槽族更容易高升’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她还进一步指出,在职场当中“大鱼不去小池塘”也是经不起实际检验的说法之一,非但“大鱼可能进小池塘”,而且离开知名公司(这里“知名公司”是指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推崇的企业”或上了类似排行榜的企业)的经理人中,64%会去那些不在榜单上的公司。
“跳槽”,对于身处企业职位激烈竞争的年轻人,当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抱怨职场天花板,脚底板抹油,炒老板的鱿鱼还是某些人的谈资之一。反过来,人们都很羡慕像教授、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这些相对稳定的职业身份。
有些人直言不讳地声称:跳槽只是竞争性企业才有的。言外之意,跳槽事件应该很少会发生在相对稳定的职业身份上,特别是教授,加上某种神圣的文化光环,教授跳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象牙塔尖的神灵们怎么会做俗人的事情呢?真实的一面是,象牙塔尖相对稳定的一批神灵们,哪怕是身处世界学术最高殿堂的哈佛教授,跳槽实际也是家常便饭。就跳槽的频率和总数来说,教授们作为跳槽族更加活跃,甚至名气越大,学校越好,跳槽的功夫也越高。而且他们和俗人一样,面临着种种跳槽的压力和竞争,甚至在工资和报酬的问题上,烦恼多过普通人。
现在哈佛大学的经济系班底,还是前任校长萨默斯的底子。据说,萨默斯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执政”的几年里,从本校的老师中提了两个人做了荣誉教授。荣誉教授是最高的学衔,属于可以“拿钱不做事”的铁饭碗。哈佛这样的顶级大学,吃这种铁杆粮食的人,也屈指可数。其他的教授,比如终身教授、讲习教授、副教授之类的人都得自食其力,拿项目,争地位,还要不断和三个问题纠缠。这三个问题,其实和普通人的职场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接下来假如高升一步,变成荣誉教授,跟所有的竞争者说再见,凭资格吃饭,如果不能,那么是不是考虑到一个小点的地方找饭吃;第二,如果不能成为荣誉教授,那么马上可能有经费缩减难题,讲习教授和研究型的教授,如果没有了项目费,申请不到课题,没客户支持,第二年就没法继续,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另谋高就或者下海;第三,勉强保住现有地位,怎么顶住外来的和尚们竞争。萨默斯以前的老传统证明,荣誉教授的校内升迁率异常地低,靠苦挨是不会有出路的。看看哈佛经济系现任教授们的履历,虽然哈佛毕业的不少,可是有对面的麻省理工学院经历的更多。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如今可是美国的头号招牌,任何一位哈佛经济系教授对于潜在的竞争者都不敢掉以轻心。
在哈佛的荣誉教授里,阿罗肯定算得上佼佼者。
不过一般人不知道,他也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崛起的时候,哈佛起初没有让他做荣誉教授,结果阿罗跳槽到了财大气粗的斯坦福大学。很快哈佛校方后悔了,斯坦福商学院这个对手的崛起,让沃顿商学院十分头疼,为了挽回损失,哈佛又开出高价,将阿罗请回哈佛。这件事可算得上大教授们跳槽的一个经典案例。萨缪尔森得诺贝尔奖比阿罗还早,却没能留在哈佛,原因是哈佛当时并不打算给他终身教授一职,一来二去,萨缪尔森只得在哈佛对面的麻省理工安营扎寨了。有些根本没有机会角逐哈佛的人,则只好远走他乡,跑到一些更加偏远的学校甚至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任教。中国经济学界的周恒甫教授自嘲是“三五流经济学家’’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当年的任教情况有关。
其实,即使在哈佛经济学者们自己的认识里,这也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情。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理性人都是自私的,教授也是人,自然不能免俗。有些教授认为,学术能力和工资待遇是存在某种等价关系的。学术本身无价,但做学术还是有价格的,同样存在一个学术界市场,开价高的雇佣方,往往也就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反过来,学术能力强的也会开出高的要价,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自从芝加哥学派的斯蒂格勒的《知识分子与市场》一书出版,这就是一种学术界的共识。只因信息不对称,大众还没有获得普遍的认识而已,即使在美国,人们也很少对大学教授们这一特点有多少清楚的认识(当然,有些学生最后走出学术界,跑到世界银行或者政府或者华尔街工作,那是另一回事情了)。
教授们在工资问题上不能免俗,斤斤计较是常事,碰到某些强大的传统阻力,有些人不得不付出身体改良的代价,甚至还要建立社交圈子保护自己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