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青年作家陈集益最新创作的环保题材的长篇小说,将人对自然“取之有道”观念的重塑轨迹,化为痛与悟,细心而不失沉雄地放在时代演进中,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依然作为现实主义的重要叙事手段,但在此之上,将环境驳诘升展为生态视野,把个体诉求转换为人心所向,于是,一道拦河坝一座小水电站的问题,与长远的幸福美丽的生活理想发生了密实的世情关联和密切的文学关联。
陈集益,浙江金华人,生于1973年,北京老舍文学院合同制作家。作品常见于《人民文学》《十月》《花城》《收获》等刊物。出版小说集《野猪场》《长翅膀的人》《吴村野人》《制造好人》,长篇小说《金塘河》等。曾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东吴文学奖、方志敏文学奖。
第一次接到高乡长电话,是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三日,陈集科正准备撰写一篇关于河流保护的文章,内容涉及金塘河上游建设引水式小水电站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金塘河发源于金华、遂昌、龙游交界的深山区,由一股股清澈的山泉汇聚而成。集科出生于金塘河上游一个叫吴村的地方,金塘河日夜奔流贯穿了整个山乡,也贯穿了他的童年少年。在这条河流上,他曾经捕鱼抓虾、游泳嬉戏,也曾在河畔的土地上劳作、哭泣。那时候的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在大城市立足并成为一名工程师,更没有想到,千万年来自南向北的金塘河会枯竭断流,成为一条垂死之河,他的命运在而立之年后,也因为金塘河而发生改变。
集科是通过刻苦读书,于一九九一年考上浙江某工程技术学院离开家乡的。毕业后分配在杭州一个国营企业从事工程测绘工作。他自知出身卑微、无人依靠,能分进一个正式单位实属幸运,从上班第一天就跟师傅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先考取了注册测绘师,后来又考取了注册建造师,几年后最终取得了建筑工程师职称,从此有了安身立命的一块招牌。不过,取得建筑工程师职称那年他已不在手捧铁饭碗的国营企业了。由于政策调整,他于二〇〇一年下了岗,之后有过一段在多个城市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二〇〇四年辗转来到“非典”刚刚结束的北京,进入房地产公司从事土建施工管理工作,后调入设计部。那之后,他的确有时来运转的迹象。不仅仅在北京有了固定工作,还为山乡成全了两件很体面的事:一件是他为山乡政府设计的办公大楼终于竣工,该楼成了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一件是他用汤溪方言创作了一首思念家乡的歌,叫《金翅鱼之歌》,由于金华本地电台的大力推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歌曲。
如果说,土建施工和建筑设计是他的本行,那么创作《金翅鱼之歌》就纯属偶然了。他下岗后有一段时间心情郁悒,某天跟人去一家酒吧听校园民谣,在一个驻唱歌手于台上自编自唱的启发下,萌发了为家乡写一首歌的冲动。他把自己比作家乡的金翅鱼,把对家乡的思念、激励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心情写进了歌曲。
这首《金翅鱼之歌》中所唱的金翅鱼,是一种长相奇特、胸鳍发达、鱼鳍呈鲜红色的濒危鱼种。时间往前倒推几十年,它还是钱塘江流域比较常见的洄游鱼类之一,主要生活在东海与钱塘江交汇的咸水区,每年春季往内陆河流洄游。金翅鱼不仅形状漂亮,而且肉质鲜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过,由于神话传说的教化作用,山里人深信:如果有饕餮之徒食之必将遭祸。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人食金翅鱼死亡是食物中毒而非遭报应。金翅鱼有毒,贪食后会出现呕吐、腹痛、四肢麻木等症状,尤其洄游期间毒性最大,最快十分钟致人死亡。因此,历来捕食它的人少;即使捕到了带回家,也只敢夹一筷子尝鲜,而不敢放心享用。然而即便如此,金翅鱼同样走到了即将消亡的境地。集科正在撰写的这篇文章,所涉及的自然生态保护内容,主要针对的就是保护金翅鱼。他相信,包括高乡长在内支持金塘河上游建设引水式水电站的决策者们,其实都具备这样的常识:很多野生鱼类有洄游产卵的习性,比如著名的大马哈鱼,到了固定季节就会按一定路线从海洋游回江河产卵,在此期间,必须保证鱼类洄游通道的畅通;因此,如果有拦水坝阻碍金翅鱼回到龙井,这一物种将会在山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