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
“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付各种社交场合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对着皎洁的月光,默默的品味思想,让精神与心魄碰撞出一次次火花,迎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思想浪潮的冲刷。”
……
诸如此类精彩的话语,在亚瑟·本森的著述中俯拾皆是。立足精华读本,本书精选了亚瑟·本森优秀作品中的精彩著述编译成集,在书中,亚瑟·本森结合自身经历,以理性的思维和生花妙笔,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希望这些穿越古今的经典话语,能激励浮躁世界中的我们静心思考人生并反思内心。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本森与你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超亿册的销量,欧美大学界的不巧传奇。 反思自愈类心灵经典之作,带给人生微笑、宁静、幸福的力量。
亚瑟·本森(1862-1925),全名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是英国杰出的学者与多产作家。他早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就读,之后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成为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年,担任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第28任院长。他的一生,留下了无数诗歌与散文作品,代表作有《日落岛》(The 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仰望星空》(At Large)、《无所畏惧》(Where No Fear Was)、《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等。
田程,广西柳州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博士,在专业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现任职于北京某高校。近年来,逐渐对哲学、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业余喜读经典,爱好翻译。
第一章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体验
第二章 友情是一杯绵长的酒
第三章 幽默能让人免于自大
第四章 旅行的意义
第五章 人能否实现永恒
第六章 艺术、人生、文学
第七章 论社交与八卦
第八章 美的标准与观察事物
第九章 迷信与真诚的心态
第十章 读书和写信是一种享受
第十一章 逆耳忠言是不是一种惩罚
第十二章 乐观与欢乐
经过了一个漫长与阴郁的冬季后,春天终于迈开了脚步,向我们走来。沉寂的村庄突然下起了雨,大地如干渴的鱼儿一般贪婪地吮吸着。田野和小道上是细细流水与破浪堤的身影,这是从未见过的景象。灌木丛与树篱依旧萧条着,找不到绿色的身影,而花朵却已有想要大肆盛开的迹象。昨天在一片桦树林中,偶然发现了几处蓄势待发的紫色树丫;一股苏醒的活力从身后广阔的森林中穿透出来,那是正在回归的生命力。昨日从南方呼啸而来的风也已不见了踪影。灿烂的阳光突然间出现,照射着万物,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因复苏而欢欣鼓舞,慵懒的春天总是带着一种疑惑的乐趣。
这可是这位内敛作家在书中的唯一一次抱怨。可我对此却并不认同。
假如人们手头并不忙碌,那自然就能体会到春天的美妙。可我将心思都花在了自己的工作上,甚至在那些没有工作的日子中我还有所抱怨。但如果出去踏青,那立马就能体会到荷马所说的“双膝与心灵都会放松”这种状态了。人们紧绷的思想会松弛下来,变得不再那么果断,意识也不再清晰,也不需要再专注于某一点。济慈将3℃时那种昏昏欲睡的慵懒称为春之“奢华”,可我并不太喜欢。当某件事情只需要强烈的心灵专注或者自身优势的发挥 就能完成时,我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偶尔“冰冻”一下。不过,这只是我的私下感想罢了。
今天,我缓缓漫步在乡村小道上,沿途都是葱葱的灌木丛,我内心突然有了一种感觉,也许一些美妙的事情就要发生。鸟儿发出细杂而甜蜜的叫声,灌木丛中爬满了苔丝的须根,樱草花从中羞涩地探出了脑袋,看上去就似一颗颗星星一般,而淡紫色的杜鹃花在溪边绽放出清新的花朵,娇小可爱。这样美丽的奇迹每年都会如期上演。上天啊!这是多么迅速又美丽的一切啊!因为生命的回归,大地万物都在雀跃。树枝上萌发出绿色的新芽,花朵在阳光的抚摸下展开花瓣。还有一些小孩在采摘着鲜花,握成一簇拿在手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形是我越来越不想看到的。我不由猜想,花朵也是有自己的意识的,花蕾因为自身的舒展肯定洋溢着快乐,可是,这样自然发展的过程就这样被打断,原本完整的身体被残忍地撕碎,这必定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就算被折断的根茎没有痛感,但因为那双小小的手,面对阳光的权利和从阳光中获取快乐的念头就这样被剥夺了,这将多么失望啊!我不忍直视枯萎在林间角落里的花朵,念头一动捡起一片,它们也曾甜美地呼吸过,现在却已凋落、枯萎。
我迈动着脚步,展开自己的思绪。春天在每个年度都会来临,年年如此,就像火车一站站地停留再驶去。曾经总感觉童年的时光太过漫长,但现在,一年到头却仿佛一事无成。我极度热爱着生活,看着美好的时光如此迅速地从眼前溜走,我的内心充满恐慌。在去年的复活节,我一直都待在科特伍德,和我两个乐观的年轻朋友。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每天都被快乐包围着。可是,这些日子也不会再回来了。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发现自己的脚步每一年都要比上一年更沉重,步伐也越来越缓慢之时,就能体会到,那些不在自己日常生活轨道之内的美好时光的确是值得加倍珍惜的。
有一个问题一直都不能让我理解:为什么人们待在这美好时光中,好像总是在被催促和追赶一样,思索着怎样把时间尽快打发出去。世间万物好像都在追逐着什么,是遥遥无期的梦想吗?人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他们总是能通过想象将某些事情看作是永恒不变的。身体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随着一阵微风拂来,野蔷薇的清香在空中飘散,和朋友慵懒地躺着,随意谈着天,关于对方的阅历、计划以及人情关系,我们彼此都很了解;小猫咪在月桂树丛中来回跑动着,欣喜而又有些惶恐,为了得到安慰,它偶尔也会跑到人们的身边;在布满常青藤的墙上,有藏头燕雀叽叽喳喳地鸣叫着,好像一段悦耳的歌声。可是,这一切都能保持永恒不变吗?一辆马车呼啸而来,有人穿过了草地,人们只好起身上前,去迎合那些话不投机的拜访者,违心地恭维着。邮递员又送来了一堆需要回复的信件。难道事情只能如此,人们朝思暮想的平和时间就真的不会出现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一天。我漫步在幽静的村落中,感受到在心灵中有两种不同的奇特自然本性活动着。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颗充满思路、计划与工作的大脑,并不停地在运转着,思考该怎样回应那些令人恼火的问题,惦记着关于他人的事情,想着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工作,为了将思想转变为现实而奋斗。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我们脑子中所想的那些事情,其实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特殊价值的。总是会有太多杂念堆积在脑海中,这就和一个国家总是会在遇到问题时不停地增加军备,却希望永远都不会真的用到是一个道理。如果人们能够清除掉那些毫无意义的念头,能够满足于现在质朴的生活,简陋的住宅、朴素的服装、家常便饭与几本好书,那么就能拥有真正的生活。
在某个突然自负的瞬间,在脑海进行反思的时候,就能发现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在表面忙碌的大脑下面隐藏着:一个安静的自我正沿着自己的路线前行,秘密地聆听着每个人急躁的计划与狂妄的欲望,做着这样古老、朴素而坦率的事情。就像我们听着小孩的聒噪的话语,却深知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人生。更加深层与内在的自我活力四射,充满爱意,能够控制人的心境,感受到和别人不一样的更为奇妙与深沉的情感,这种本能的直觉好像是无法避免的,这完全源自于内在的自我,不受任何责任与理智的牵绊。而更深层的我对于某些场景会产生一种热烈的情感。譬如,倘若我到达一个美丽的村落或者是去攀登高山,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布满皱纹的“面孔”、广阔的荒野以及直流而下的激流就能激荡起我表层的心绪。而我内在的自我却依旧保持着平和与安静。就像我今天漫步在英国的村落时,路旁成荫的树木,一望无际的田野,质朴温馨的农房,历史悠久的村舍,内在的自我深深地爱着这些场景,这种情感已经越过了理智的界限,深层的情感时不时地呐喊着,生机洋溢。可是,这般心智的“神游”却是我一直无法解决的。我和这里并没有特别的联系,只不过居住过几年而已。可是内在的自我却对此感到无比亲切,敞开了心门,自由地拥抱着四周的群山,如饥似渴地亲吻着每一寸土地,这是多么浓烈的爱意啊!
我认为这个内在的自我,就是由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盼共同构成的一种精神。人们无法对它进行控制或塑造,因为它就是人的本身,从未服从过,一直都在指挥着。而它并不会进行理智的分析,仅仅只是存在着而已。记忆和希望就是我的珍宝,假如我遗失了它们,曾经的拼搏与痛苦就会全部遗忘,那我宁愿大脑死去!因为这一切是内在的自我所不能承受的,肉体的痛苦与悲伤决定着它的欣喜与缄默。这就像湖水在微风的抚摸之下泛起的一层涟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