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始创于1926年10月10日,是继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和清华研究院国学院之后,我国高校建立的又一重要的国学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它的创办,体现了厦门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兼顾中学与西学而以整顿国学为重的办学宗旨,也是初创时期的厦门大学对当时整理国故的学术潮流的积极回应。正值厦门大学迎来建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相关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资料的编排为纬,以编年的形式来全面阐释明清五百多年间广西的经学史面貌和规律走向。本书通过梳理经学著述、经学家、经学事件、经学背景等资料,展现明清时期广西的经学流派、经学家、经学传承、经学著述、经学思想的面貌,反映广西的重要学术著作、主导学术人物、主流学术思想。
该书精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81部,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科技、艺术等,有《大学》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等宏章巨制。浓缩了中华文化典籍精华,既是广大文史爱好者需要的书,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最低限度书目。对于篇幅较小的书目,保留全本。对于篇幅较大者,收录其流传范围较广、
《田野上的将军:甘祖昌爷爷的故事》讲述了被称为将军农民的甘祖昌先后参加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数次负伤。1957年,甘祖昌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职务后,带着家人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从此开始了29年的农民生涯。他回到家乡发起了限时动员,组织老乡们收集动物粪便用作肥料,极大
《千万颗种子:钟扬叔叔的故事》讲述了钟扬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最高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克服了极端严寒、高原反应等种种艰难条件,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丰富的基因宝藏;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
本书着眼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国学素养不高的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讨,然后提出了拟解决的办法。书稿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职业性西化与国学水平减弱”,分析了国学课程减弱和母语阅读确实等现象;第二章为“学术西化与方法论追风”,讨论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唯西论现象,提出中西贯通的策略;第三章为“去经典化与学术表达能力下降”,
本书共分问道经史、社会生活、文以齐家、职场管理、学校教育、经典学习、历事炼心等部分,较之前两辑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所探讨的层面也更加深入。作者往往是通过或三言两语,或沉默不语,或一首普通的歌曲,抑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稍微加以回应,即可令提问者茅塞顿开,阴霾尽散,令提问者深得中华文化的奥秘。
《中国经学》第三十三辑,在经学名家春秋学专题礼学与出土文献经学历史等栏目下,汇集了包括沈文倬《〈儀禮〉新疏尚待完善》、沈葹《菿闇公经学思想并治礼方法论初探》、赵生群《〈左传〉疑义续证》、许超杰《重构〈穀梁〉时月日例:许桂林〈穀梁释例〉研究》、贾海生《礼学背景下对伯或父鼎铭文的释读》、邓国军《殷人左祖右社礼俗再发覆》在内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精选乐黛云极具代表性的十二篇散文,包括:季羡林散文中的“三真之境”、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对“存在”的探索、石头在《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等;第二部分收录了汤一介的七篇作品,涵盖对儒家“真善美”问题的解读、“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等特色研究成果。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四辑,共有“先秦思想研究”“汉魏思想研究”“宋代思想研究”“明清思想研究”“近现代思想研究”“访谈”“书评”七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