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烈焰青春》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这是继第七届全国美展之后,时隔三十年颁发的第一个全国美展雕塑金奖。 本书围绕《烈焰青春》这件雕塑作品展开,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该作品的创作构思、场景选取、材料处理、技法构成,从非常专业的创作以及制作角度解析了《烈焰青春》这件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本书按照根付的发展时间,详述根付自18世纪初期至今的发展历程。并有解析文章《何为根付》《根付的分类》《根付发展历史》《根题材与中国》等。
软陶又叫彩陶,也称“烧烤黏土”,只需要一只家用烤箱,就可以制作出饰品、摆件等各种具有复杂造型的物品。本书讲解如何用软陶制作ins风格的饰品,包括耳环、戒指、胸针、挂坠、冰箱贴等,从难到易选择26个经典案例,以图文配合的方式讲解制作过程。每个案例都包含一种软陶饰品制作的常见技法,包括软陶的不同上色方法、不同纹样的制作方法
本书从石雕历史文化开始,阐明艺术的来源,总结当代石雕艺术审美取向,并着重分析石雕技法与创作过程代表性案例。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介绍,能够不断推进艺术教育的初衷,更好地实践石雕技艺教学,唤醒高校学子身上的艺术审美能力,使他们在艺术的滋养和审美的熏陶下,更好地推动石雕这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公共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重要一部分,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以开放、交流、共享的方式表现着艺术的民主思想,作者在深入研究公共雕塑艺术在城市影响力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文化本源这个发力点,结合具体创作的案例,充分将主题雕塑的直观性、具象性、艺术性运用到公共艺术中。将人本能的视觉秩序引入到各个精神层面,凸显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语言效
本书属于雕塑艺术相关方面的著作,内容由中国木雕艺术概述、中国木雕艺术的多维度分析、中国当代木雕艺术的缘起、中国当代木雕艺术的多样化表达、中国当代木雕艺术的创作、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木雕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等内容组成。全书以木雕艺术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的木雕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又针对木雕艺术的具体应用进行
“场景雕塑”是四川美术学院开设的特色课程,从雕塑与场景的关系讨论出发,引导读者认识雕塑内容的场景表现与雕塑场景语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雕塑创作的观念性和思想性特征,把创作技巧的条分缕析与雕塑概念的辨析梳理相结合,串联起中国传统与西方经典中具有场景雕塑特征的作品,结合主题鲜明的实践案例,将场景雕塑课程的讲授与社会主义核心
本书从传统石雕石刻制作技艺的角度,结合历史人文信息,来解读石雕、石刻之美,是一本记录石雕石刻传统技艺和普及传统石雕石刻文化的出版物。作者通过自己多年来对于石雕石刻的研究、对于设计施工的理解、对于石雕石刻展览的感悟、对于奏刀琢磨的体会,运用通俗的文字和简洁的语言文字,从时代背景、等级观念、设计思路、用刀之法、雕刻程序、选
“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是“玉·见”系列展的第四展,大家因玉相遇,由玉观变。在对当代玉质媒介艺术的开拓探索中,共同传承传统文化技艺,融合现代创新设计,诠释新时代的东方美学。以此来坚守经久不息的美,创造意想不到的美,分享喜闻乐见的美,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自序
本书内容包括:关系重塑&双重肖像一一谈卢征远个展;身体与体制的对抗一一评卢征远近作;都市景观中的异质诗学一一谈“双重肖像”;让艺术从眼睛走入心灵;从“替身”到“双重肖像”——卢征远的关系美学;从“物”到“场”的体验与疗愈;《时尚芭莎艺术》专访;当代雕塑的第三个转向: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