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报道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2002、2005、2006、2007年5次发掘获取的田野资料,其中遗迹229个,包括墓葬71座、灰坑112个、灰沟28条、房址4座、柱洞7个、石堆5处、路1条、窑址1座,各类文物标本上千件,其中以56座晚期巴文化墓葬的发现最为完整和重要。本书在详细报道考古资料的同时,对于考古材料进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志》是一部忠实记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历史、系统介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藏和现状的著作,全书主题分为八章,从历史遗址、资料征保、陈列展览、参观瞻仰、宣传教育、史料编研、党政管理、职工队伍等诸多方面系统介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并以附录的形式刊载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全书史料详实,图文并茂
本书是一本三门峡出土秦汉文物图录。本书依托“秦风汉韵靓崤函——秦汉文物展”,将展览中的文物结集成书,遴选大量的文物图片,包括鹅首曲颈青铜壶、雁首曲颈青铜壶、“陕宫鼎”铜鼎等珍品。本书分为“锁钥雄关崤函风云”“人间烟火弘农风格”“汉风飞扬长乐未央”三个部分,通过高清的文物图片从侧面揭示大一统视角下三门峡秦汉文化的发展脉络
苗族服饰是集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其纷繁的服装款式、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服饰内涵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苗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其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服饰上。苗族服饰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流动的“服饰史书”。在全
本书以《武乡红色文物记忆》为书名,对武乡的革命文物进行集中整理,加以介绍,分民主建政、国际友人、抗日烽火、抗战功臣、岁月留痕,后勤保障、抗战文艺、英模风采等部分,内容详细,如《母子杀敌英雄的菜刀》《连环画模范夫妻》《一台铸字机》《一盏不平凡的汽灯》《一本发黄的日记》《珍贵的学习笔记本》《一根竹手杖》《李逸三给孙汉英烈士
《涉藏金石藏文论文集》收录了1982年至2018年公开发表在我国藏文期刊和藏文论文集上的86篇关于涉藏碑文、摩崖石刻和钟铭等方面的藏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文化以及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在时间跨度上涉及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论文集涉及到的各种涉藏金石碑刻上的文字包括藏、汉、蒙、满
福建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福建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本书全面收录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突出反映福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博物馆馆藏一级、二级中,突出反映福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可移动文物;其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三级文物中具有少数民族代表性的物质
本书分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三册,约27万字,1100幅图。内容方面,以历史时期的黄河流域为时空观照主体,突出考古学、文物存藏的展示视角。每卷前配以分卷概说,卷内以沿黄各省和历史时期为坐标轴,每幅文物图片配以专业解说,解说内容包括了其物理属性、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意义,以便生动、形象、系统地阐释黄河作为
作为中古时期一种特殊的器具,鐎斗的用途和时代引起学界较大的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研究视角存在差异。《鐎斗考》*次系统收集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材料,尝试构建完整的鐎斗演变体系,以此观察其从江东地域性器类逐渐演变为全国性器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中古时期社会生
本书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系列教材之一,以作者多年来在北京大学讲授的的秦汉考古研究课程为基础,经过构建体系、润色文字、整齐体例而成。全书分为都市、陵墓、器物与货币、秦汉文化的传播等几个部分,系统讲述了秦汉时代重要的考古发现、秦汉考古的理论与成果、考古学视野下对于秦汉历史的认识等,尤其注重以《仪礼》等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