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过程和经验、贡献和意义、战略和启示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维护国际安全、实现国家利益、加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中国多边外交和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参与,中国的维和外交正面临从建设性参与向引领性参与的战略转型,其
本书致力于探讨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如何在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在权力弱势的情况下通过不断适应和改造外部的压力(因素)为自身争取有利的地位。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历史作了概要的梳理,从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过程中,阐明了“东南亚”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战争后反思的欧洲对共同体的诉求日益加强,共同体成员之间逐渐开启和解之路。奥得尼斯河两岸的邻国德国和波兰曾是一对夙敌。20世纪末,德国的重新统一和冷战结束使德波关系进入新阶段成为可能。1990年以来,统一德国与波兰一边继续努力跨越共同的艰难历史,一边寻求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利益共同体的平衡。作为欧
随着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国涉外法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培养合格的涉外法治人才以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使命担当。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外课程教学始终是本学院的教学特色。经过多年的培育,学院涉外法治课程体系成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当下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是学界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本书稿是第十六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优秀稿件合集,共汇集17篇研究
本书为1816年来华觐见清朝皇帝英国使团副使亨利·埃利斯所著,以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该使团访华行程,介绍了使团在华所见所闻,保存了大量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始材料,对于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公元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以期与满清朝廷商讨中、英贸易外交事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史称阿美士
本书以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一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以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机构中的超千幅艺术作品及档案为核心资料,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使团对于中国艺术品的(礼品)的收集和认识,对中国社会风貌、人文环境的人类学考察与描绘,对中国科学技术、自然地理的博物学考察与描绘等几个不同面向。重点就使团视觉
本书朝鲜诗人金昌业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随朝鲜使团出使中国为背景,再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社会风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两国的的文化认同与差异。作品以写实笔法描绘出“辽东山海关北京”驿路上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的所见、所斤闻、所感,是朝鲜历年来华使者所撰燕行录中的典范,也对后世朝鲜燕行文献和对
本书是越南后黎朝黎贵惇以甲部副使的身份奉命出使清朝时随笔所记。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四册所收录《北使通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越南汉喃研究院藏抄本)为底本。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一带一路”外宣报道语言政策的认知机制、“带一路”外宜报道语言政策的话语策略、基于DALP“带一路”新闻语篇的认知机制与话语策略的互动研究、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