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科学史系的江晓原教授,写作“科学外史”专栏超过17年,至今仍在持续进行。专栏文章每3年便成书一本,旨在用科学故事或事件来传播思想,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修养,让科学离人们更近一点。在这个系列丛书中,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一一登场,让人目不暇接。——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牛顿、霍金,数学家、哲学家
本书系作者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所撰写的“科学外史”专栏文章最新结集。作者撰写这一专栏已持续16年,首次结集《科学外史》I(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即荣膺首届“中国好书”,此后又依次结集(平均3年结集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019)。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的
本书以守护宇宙文明的机器人胖尼狗和科学少年米吴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科学少年漫游福建的故事。他们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见识了当地的自然风光,认识了各种稀有生物,了解了茶文化;在福建土楼,了解了该类古建筑的结构;在泉州,领略了刺桐城美景,了解了福船的造船技艺等。在精彩纷呈的漫画故事中,米吴一行还用科学思维解决科学问题,他们
如果把学习比作长跑,那每个孩子都是赛道上的奔跑者,他们不停地挥洒汗水,奋力狂奔,就是为了让自己收获学习的成果,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除了课堂上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我们还要广泛地获取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这就是百科知识。本书从少年儿童的学习特定和需求出发,从与少年儿童成长相关的百科领域,选取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知识,
本书摒弃成年人说教的思维模式,从读者的阅读特性和趣味触角来创作,在知识更新、涉猎范围、阅读趣味、印装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力求以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现。面向青少年和社会人士。着重兼顾青少年和社会人士的知识结构和趣味重心,本课题从读者角度出发,用问答式、案例图表式进行解说。对日常生活中普罗大众想知道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从海
本书主要选取《世界科学》杂志近5年中一些好的栏目文章,围绕作者们的研究领域开展科学传播和科普化创作,内容包括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前沿进展、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等。全书选取了40多篇科普文章,覆盖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生态环境、新能源、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兼顾科学性、
明代永乐年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宏富的类书。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文化价值。《永乐大典》原有22877卷,现仅存800余卷,约占原书篇幅的4%,散藏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公私机构中。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中华书局持续搜访《永乐大典》残卷并三次影印出版,受到学界的广泛欢迎。本次
为什么古代人就拥有“电池”了?用嘴吹出的肥皂泡总是先上升再下降?为什么漏了气的气球不向一个方向飞,而是四处乱飞?在南极生活的鱼儿为什么不会冻成冰棍?色彩会传递感情吗?樱桃是樱花结出的果实吗?人的眉毛到底有什么用?本系列图书共3册,可归入超强大脑系列图书中,书中包含物理、动物、社会、地理、植物、人体等等小学生日常中十分关
本书从3至6岁儿童的日常视角和生活需要出发,精选孩子们爱问的、有关动物的各种问题,以亲子互动交流形式解答孩子的困惑,让孩子宝贵的思考力在持续不断的发问中变得愈加强大。
本书集优选、最快、好看、最怪、伟大等于一书,囊括太空、环境、社会、科技、娱乐、体育、人文等多个大类,荟萃四千余条世界纪录。书中的“中国篇章”,精选中国人创造的近期新纪录,展示了中国人取得的傲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