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多元主义(民族主义)、历史主义(历史相对主义)与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
梁启超学术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正是:一,对文化的哲学性考察;二,对主体人格的根本理解与设计。梁启超对文化的哲学性考察主要体现于在形而上学层面对文化的自觉反省以及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对中西文化的批判;他对主体人格的设计主要体现于20世纪初开始的国民人格德性教育上。因此,梁启超在对学术思想进行研究过程中,其目的是人的主体性建构。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是萧公权先生晚年的平心之作。萧先生在康有为大批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细密的笔触,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作者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康有为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争议不断的人物。他何以能率先成为戊戌变法的领袖?所谓“托古改制”是否就等于维新变法的理论?应怎样评价戊戌政变后保皇自立的主张?从“君权变法”到“君主立宪”再到“虚君共和”的变化有何联系和区别?启蒙性的“发明”孔学为何演变成了僵化绝对的尊孔?领潮流的变法先行者为何最终蜕化为
梁启超作品精选集《少年中国说》收录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的代表作,如《少年中国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三十自述》《养心语录》《论公德》《什么是文化》《为学与做人》。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刘沅(1767~1855),祖籍湖北麻城刘家沟,先祖于明末迁蜀。刘沅出生于双流云栖里,嘉庆十二年(1807)迁居成都淳化街。因刘沅在双流和成都的书塾中均有一株古槐,故世称刘沅为“槐轩先生”,其学为“槐轩之学”。刘沅是学问大家,现存著述逾200卷。《由人而圣而希天:清儒刘沅学术思想研究/槐轩刘门》作者2010年开始以槐轩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继《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后的又一重磅力作,从酝酿到完成,历时近20年。 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严复和王国维,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剖析。作者认为,作为引进英国哲学的*人,严复试图让国人接受为法治社会奠基的自由主义,强调国民素质,提倡科学与爱国,然而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和
《大道之源》在结构布局上,抓住任公爱国救国、振兴中华及家教家风等重点内容落笔,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金河在作品的第一章里就从时间上、内容上,大跨度的写完了任公一生的主要活动与经历。尔后再分为几个专题各自独立成章,如民族思想、任公与近代中外主要著名人物、任公思想新研究、任公家谱世系文化等等,让人一步一步深入认识了“一个真实的
梁启超终身服膺传统的修身之学。他不仅身体力行,还以讲演的方式在中国各大学校、学会宣扬修身的学问。本书全面收集梁启超关于修身方面的讲演稿,几乎包括了他中晚年所有的此类文稿,时间跨度为1914年至1927年,共31篇。 内容主要涉及梁启超的人生观、修身思想。其中,《治国学的两条大路》和《读书法讲义》(节选)等篇目谈到了研究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是一个庞大且具特殊意义的课题,这是近代史上中西学术交会、互渗、裂变与再造的复杂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本书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分化,一是梳理西方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与实践。试图借此考察中国近代性的全面发展,建立中国学术本位,重启中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