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画传统书画纸绢为研究对象,从蜡笺材料、胶纸材料、粉笺材料、宋代砑花笺材料、传统书画绢材质探微等章节展开。本书详细剖析材料与工艺、材料与笔墨的结合方式,提高读者在工艺上的了解和功能上的认知。本书通过文献梳理和艺术实践,挖掘材料与书画的关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传统书画造型艺术及其成因。著作聚焦文房用器中
笔、墨、纸、砚作为文房中必备的书画材料,是“人文熏修”的重要载体,对古人来说亦有明道遣怀、升华心境的作用。对今人而言,笔、墨、纸、砚既是读懂传统书画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缩影。著作通过文献梳理和艺术实践,挖掘材料与书画的关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传统书画造型艺术及其成因。著作聚焦文房用器中的笔墨纸砚,以
农克硝洞遗址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克村民委员会东南面,是临沧范围内澜沧江支流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及东亚、东南亚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对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书为国内首部集中反映农克硝洞遗址出土石器的图书,采用照片与线图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呈现石器的形态样貌,具有
本书是“千古一人——苏轼主题文物展”的展览图录。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北宋时期的“杭州老市长”,先后两次来杭,履职期间疏浚西湖,发展经济和文化,为杭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苏轼懂生活、接地气,他既是大文豪、书法家,又是美食家,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充满热情,千百年来受到后世
砚亦称为研,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艺术与历史的载体。本书是“持砚归:一生研斋藏砚展”同名图录,收录了作者精心收藏的一百余件历代砚台,从初心到专业,作者的收藏之旅是一段对美学、工
三江古墓群位于宜都市陆城街道三江村四组,墓群现地表平坦,东西长、南北宽,基本呈长方形。198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附近发掘了同时期的鸡脑河遗址(西南约380米)和茶店子遗址(东北约120米),东南5公里还有石板巷子遗址;北11公里处还有大溪文化的红花套遗址和城背溪文化的城背溪遗址。根据已发现的墓葬形制和墓砖纹路,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对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文物普查工作,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具
《石窟艺术研究》是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的集刊,主要分为麦积山专栏、石窟考古及美术图像、碑刻题记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此次收录论文共22篇,既涉及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等国内知名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包括论文有《莫高窟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画新探》《敦煌壁画中的女性头饰:凤冠》《麦积山文书拾掇》等同时也包括佛教及文献中所见对历
“千古风流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由海南省博物馆主办,分为“志存高远”、“身行万里”、“居儋功业”三个部分,展出苏轼主题文物展品33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4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5件/套,二级文物56件/套,三级文物83件/套。本书为展览配套图录,收录苏轼真迹《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
本书讲述了太原徐显秀墓数字复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受教育部哲学社科后期资助,分4个部分,共8章,内容涉及艺术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其次为徐显秀墓概述,介绍了徐显秀墓挖掘、历史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中,讲述徐显秀墓数字复原的研究方案、关键技术等。第三部分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