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符号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将民族文化的实践研究与符号学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基于实证观察,从符号模式及修辞等视角,将萨满文化、匈牙利民族文化中的具体现象与整体的符号系统分析进行了紧密的扣合;将符号体系视为透视民族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模式,将民族文化的互动视为语言隐喻的多渠道传播与意义流变,致力于挖掘符号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了作者关于民族学、宗教学和旅游研究等方面的一些论文;第二部分是作者2009年之后发表的纳西学研究新论。本书所收论文体现了作者长期以来把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治学特点。本书所收的论文都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其中有的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载;有的入选中国科学院编《中国
《文学人类学研究》由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刊,设有栏目: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人类学田野考察、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神话与历史、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跨文化比较等,不但聚焦古今关联的学理分析,
为发展、夯实全国民族学一流本科教育,坚持“本为本”,落实推进”四个回归”的新时代教育理念,教育部民族学类本科教指委于2019年举办“全国民族学类本科田野调查论文征文及举办年度本科论坛”。论文征文过程由教指委全体委员全面负责,具体体现为全体委员全面参与遴选、全面匿名评审、全面主持点评等“三个全面”,旨在推动教指委委员树立
本书为作者彭兆荣多年来学术论文的集合,以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等为基础,展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人类学方面的文化差异。
集体身份认同所制造的差异,正日益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普遍特征。解释社会整合的理论俯拾皆是,但是又往往互相抵牾。本书力图破解身份认同话语上的迷思,挑战那些建立在“差异性与共同性”上,被普遍接受然而却是错误的假设。对地方体系、社会关系、日常政治、个人处境的追溯,使本书既有民族志式的个案深描,亦有历史比较研究,这些丰富而鲜活的
为什么是日本?日本为什么是中国的另一个“自我”?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本书焦点不在于
本书从原始、基本的宇宙观入手,解读了东、西、南、北四向及衍生的四维、四季,横竖交错的十字及衍生的卐、卍等符号的人类学意义,并以基本的数字模式及其神圣的文化构型为依托,追究原始物态的宇宙意象。
《民族理论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为依托,聚焦民族理论相关问题研究,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问题与理论政策、学术史与研究动态五个版块。本书为第三辑。
中国人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它何时诞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 中国人重做人、尚和、讲人情、重脸面,这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体现?它们又对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从我们日常书写的汉字到日常生活里的行为,无不蕴含心理学的影子。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上册精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