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正处在战争与和平、极化与共存、脱钩与合作的又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作为一个长期在华盛顿智库研究中美关系的华裔学者,李成不仅对目前美国内部的撕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的困境有着深刻的阐述,而且把中美关系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版图的根本性变化中来分析。从时代的大变局中来解读中美关系的变化。本书从多层次、多方面印
本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和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文献综述;中欧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欧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动机;中欧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概况;中欧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互补优势等。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告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一大奇观。半个世纪后的1933年,邵循正完成了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他综合利用中外各方相关史料,从明末清初法国人进入越南传教写起,再到法国一步步侵占越南,直至中法战争的整个过程,全景式地勾勒出了
《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广泛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展开多元、细致的学理讨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知识增量。本辑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2024年第1期)》,包括共处、共生、共享的国际区域学、和平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印度军政关系中的弱文官控制情形等论文。
本书认为在后冷战时期美俄关系经历了三次循环,每次都是高开低走。高开表示了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低走反映了双方的分歧和斗争。书中对北约东扩、俄罗斯协助美国反恐、在欧洲的导弹防御、格鲁吉亚冲突、美国在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两国在中亚的争夺等诸多涉及美俄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与剖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避免新的冲突发生也许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最普遍的愿望,“不要重蹈覆辙!”这句口号在欧洲人耳边久久回响,而这种观点也将影响欧洲的未来,并成为英国人所实行的绥靖政策的核心。 蒂姆·布弗里将本书所讲述的时期定为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通过重新构建英国一次次“绥靖希特勒”的谈判,展现了在纳粹
本书向国内外讲述建党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世界的故事。以小故事切入,展示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友人的主要交往、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外务实合作和人文交往等内容,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进步性、民主性和开放性。
随着全球反恐斗争的不断深入,恐怖主义的隐蔽性、伪装性、迷惑性不断强化,线上线下互动使得对其特征规律的把握难度增大,防控效果不佳。本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立足国际恐怖主义转型变化大背景和我国恐怖主义治理实践大前提,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致力于构建基于多源异构涉恐信息的恐怖主义特征知识库,拟着力于探索和把握基于属性量化
本书从不同专题领域对国家的对外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根据国际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外议题转变,从对外援助、多边外交、公众舆论、全球治理、海外利益保护和外交沟通等专题入手,在对该问题领域的由来、概念界定、理论解释,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选取具体国家的典型外交案例进行分析。本书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探索国家对外行为的内
本报告对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展深入的“经纬式”研究,以国别为“经”,以领域为“纬”。在国别方面,对海湾阿拉伯国家进行全覆盖,分别包括中国与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和伊拉克关系的年度动态;在领域研究方面,首先对海合会国家营商环境进行系统分析,选取双边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和年度热点议题进行深入剖析。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