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志是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遗存的实物见证,具有文物和文献的双重价值。每一个碑志都留下一个特定的历史记忆,蕴藏着先人经历的履痕,每一个地方的碑志体现了该地的文化生态,背负着文明的累积。收录厦门历代碑志共800余方,收录的范围十分全面,是有关“厦门碑志”之第一部具有集大成性质的著作。全书分为九大部分:铭功纪念、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考古文博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无疑促进了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本书稿是有关运城文博研究的论文选集,主要是将近一年国内有关运城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做精选后集结成册,然后出版。其所收录的论文立足运城、面向全国,以博物馆学、地方历史文化及文物考古研究为特色,目的是通过研究,推动运城博物馆的
本书稿以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法律文书为基本资料,结合敦煌文献、汉藏史料、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敦煌古藏文法律文书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分类、解读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唐代吐蕃时期的司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吐蕃司法制度中的诉讼制度、审判制度、司法机构、刑法、民法、兵律、税法等做了全面研究,填补了学界对吐蕃司法制度研究的不足,
本书主要回顾宁夏考古百年发展历程,梳理总结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揭示宁夏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本书主要回顾宁夏考古百年发展历程,梳理总结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揭示宁夏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为利用好、发挥好文物的作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抚州市博物馆组织专家学者,从抚州地区各博物馆数万件藏品中,遴选了近百件国家级文物,编撰了《临汝撷珍:抚州馆藏文物精粹》一书。全书按“新石器时代、商代、春秋、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的历史脉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式的形式,多角度、全
本书围绕“唐三彩的工艺技术与文化内涵”这一主题,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唐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唐三彩的起源与发展,系统地论述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唐三彩的造型与装饰艺术、唐三彩的色彩艺术,诠释了唐三彩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究了唐三彩的保护与传承,以期为读者理解唐三彩的工艺技术与文化内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印迹——走进党史里的革命纪念地》一书,由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该书叙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地背后的党史故事,通过对革命历史故事的回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资政育人,有利于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该书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上,采
红色革命史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精神推动下的实践变革成果,也是变革凝练的文化精神形态,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此系列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是深入贯彻落实“四史”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是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组建了17支大学生调研实践团队及两支专项实践团队。这
本书为“中华传统艺术系列”之一,全书共分十章:“史前玉器艺术简述”“殷商玉雕艺术”“春秋战国时代玉器概述”“战国时代的佩玉”“汉代玉器艺术”“唐代玉器艺术”“辽宋金玉器概述”“宋金时代花鸟玉雕艺术”“元代玉器鉴赏”“明清玉器艺术述要”。全书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围绕史前时期至明清时期的玉器演变,对有关中国传统漆器的历史、类
伊犁河谷及其以北地区地区自古就是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的地带,至今保存着大量草原先民生活的遗迹,其中岩画、石人及鹿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2022年初,南京大学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中心联合新疆伊犁州博物馆,根据新疆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关资料和伊犁州博物馆近年野外调查报告,对伊犁河谷地域内的岩画及草原石人、鹿石进行精心甄选并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