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和巴西这两个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和崛起大国,两国虽相距遥远、文化和制度差异大、经济结构不同、国力差距大,但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已经取得进展并引发国际关注。作者运用访谈、研讨会、文献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从评估巴西崛起、中巴战略伙伴关系演进、新兴大国合作等方面论述深化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与可行性,进
本书是研究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学术成果,是《俄罗斯对外关系发展研究(第一辑)》的延续。在前者的内容基础上,本书针对俄罗斯对外关系发展的新变化作了及时的更新与补充。在过去的数年间,全球局势发生了许多变化。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在这些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分为俄罗斯的总体对外政策、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
本书讲述了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并肩作战的历史。1943年,为配合西线诺曼底登陆,美国向苏联提议在东部战场开辟空军战线,双方在苏联控制的波尔塔瓦地区(今属乌克兰)建立了三个空军基地。作者详尽地记述了波尔塔瓦基地从筹备、建立、运营到最后关闭的整个历史,展现了美苏双方从陌生到熟悉、从团结一心到关系
本书以外交学的基本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和博弈论为指导,以阿马尔那泥板书信为主要史料,从外交关系演变、外交惯例的发展、外交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以及各国采取的外交战略、策略几个方面,探讨阿马尔那时代(公元前1550—前1323年)西亚北非的大国外交。本书把阿马尔那时代西亚北非大国外交置于古代西亚北非的大背景下进
"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而是40多位老外交人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精彩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外交场合怎样斗智斗勇,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为啥逼着美国总统写道歉,为何对外工作如同“扳道岔”,“铁杆朋友”是怎样练成的,缘何一条“黑道”走到底,“文装解放军”到底怎样不辱使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内容翔实,情节生动,文字流畅
当今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认为: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应超越西方语境下的公共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首先从宗教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个层面概要讲述了如何超越公共外交;再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中美、中德、中印、中国和东盟、中澳、中非、中拉之间如何推进
《中东研究》创刊于1979年,2015年起以集刊形式出版。本刊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现为半年刊,入选CSSCI集刊目录(2023-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入考核期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名录集刊(CNI),2023年获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资助。本刊坚持首发原创,严格实行双向匿名审稿,以“历史与现状结合,
本书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过程和经验、贡献和意义、战略和启示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维护国际安全、实现国家利益、加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中国多边外交和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参与,中国的维和外交正面临从建设性参与向引领性参与的战略转型,其
本书致力于探讨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如何在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在权力弱势的情况下通过不断适应和改造外部的压力(因素)为自身争取有利的地位。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历史作了概要的梳理,从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过程中,阐明了“东南亚”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战争后反思的欧洲对共同体的诉求日益加强,共同体成员之间逐渐开启和解之路。奥得尼斯河两岸的邻国德国和波兰曾是一对夙敌。20世纪末,德国的重新统一和冷战结束使德波关系进入新阶段成为可能。1990年以来,统一德国与波兰一边继续努力跨越共同的艰难历史,一边寻求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利益共同体的平衡。作为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