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针对水书《正七卷》与汉文献相关内容的研究,并论及与之有所关联的其他问题,内容分别为《正七卷》介绍及其研究、《象吉通书》文献介绍及其研究、《正七卷》受汉文献影响条目比较以及《正七卷》受汉文献《象吉通书》的影响研究。作者将《正七卷》中一些条目进行了翻译,并把这些条目与《象吉通书》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通过一系列探讨,作
本书以大中华文化为背景,用百科全书条目方式,深入研究并全面系统地阐述布依族传统文化,涵盖布依族的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思想、教育体育、政治军事、医药卫生、建筑名胜、交通通信、经济生产、商业贸易、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内容广博,条理清晰,亦可
本书介绍了云南哈尼族名称的由来、关于云南哈尼族起源的各种说法,追溯了从远古开始,直到近现代时期云南哈尼族的发展变化,勾勒出了云南哈尼族发展情况。具体内容描绘了哈尼族概况综述、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色文化、自然或人文景观、现代风貌及发展等方面。
延续500余年的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以云南地区为中心建立的两个地方政权,也是西南边疆历史上规模、影响深远的地方政权。本书全面阐述南诏、大理国崛起、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包括南诏、大理国兴衰的时代条件,南诏与唐朝、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南诏、大理国兴衰对云南与西南边疆的影响,南诏、大理国兴衰产生的全局影响,南诏、大理国完成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游牧帝国对中原北部地
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作者1947年对凉山彝族社会进行三个月实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报告,并于1947年以《凉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出版英译本。书中分专项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
本书站在理论与实践兼顾、个案研究与宏观思辨交融的多学科研究立场,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性传统的延续路径,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同文化建设的进程相结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借助国内外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壮族民歌习俗、诗性传统壮族阐释壮族文化遗产隐含的诗性基因、诗性思维和诗性精神;下篇重点探讨
本书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三部分,收录了《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文之盛: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史的文献见证》《金融扶贫对农村特困户社会资本积累之影响研究——以西藏LBG村为例》等文章。
本书基于对贵州省布依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分析,以贵阳市镇山村实证研究为基础,采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参数化识别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的文化空间开展识别、提取、分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村落文化空间与文化表现形式的对应关系。文化空间的识别结果在贵阳市镇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中亚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遗迹与历史。全书以山西太原西南王郭村发现的虞弘夫妇合葬墓考古资料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以虞弘夫妇为代表的古代中亚粟特人的入华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包括鱼国的登场、鱼国之谜的探索历程、虞弘家族及其生平、虞弘墓志中的改刻和佚缺之字、虞弘所戴鱼头冠的新发现、漕国与并州--“鱼”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