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材·古文字源流讲疏》是曹锦炎教授在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古文字课程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首次从书法、篆刻实践的角度,借助新出土文字资料,结合古文字与艺术之间相互运用的研究成果,分170个部首,对各部首收录文字进行系统讲解,详细梳理了甲骨文到汉隶之间的古文字字形和字义的演变过程,指出了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字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其风格独特,为书写者提供了较大的表现空间,历来为书家爱用。本书介绍行书的发生发展,讨论行书练习和表现的相关问题,提供大量行书范例。为行书爱好者提供较为完整的视角认识行书。作者一为著名的行书书法家,一为活跃的书法评论家,两者经验的结合为使本书的视野极为独特。书分七章——晋韵绵延通古今、尚法背景下的
“集贤联墨”丛书,每幅联作皆以高清碑帖原图割裱、处理而成,注重字间关系的协调,最大程度还原原碑原帖笔墨的细节,力求成为一套原色本的历代碑帖名品联墨之作;所有单字均为碑帖中的原字,不使用电脑造字,此项工作需甚高的才思和热忱;联文尽可能搜集、选择、使用古圣前贤之作,此举可视作编者对书史集字联文化的致敬,祈望先贤曾经展现的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碑石是定格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它记录着历史沧桑的脚步,折射着文字嬗变的过程,展现着中国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石刻文化。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我国先秦、秦代、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唐代的碑刻书法的发展历史,分享了碑刻背后有趣的故事和人物。书中呈现的石刻种类繁多
汉代镜铭文字风格多样,既有篆书,也有隶书,更有诸多变体书风,自晚清以来逐渐被书法篆刻家们所取法,晚清时期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都有以镜铭文字入印的精彩篆刻作品传世,为后世篆刻创作取法开一新门户。本书为首部镜铭风格篆刻主题创作作品图录。收录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院组织,邀请数位当代著名篆刻家创作的镜铭印风篆刻展的作品。书中
雕刻冶镜——两汉铜镜铭文集粹,收录止水斋孔震所藏218面两汉铜镜铭文,以“考古与艺术”相融合为理念,结合专业摄影和拓制技术,对“汉代铜镜铭文”进行全新出版。以微距高清移轴形式拍摄单字拍摄,首次高清、细节地展现了汉代镜铭书法之美。该书在专业的学术基础之上,通过全新模式,从全器、铭文的高清图像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展现了“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