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并详细释读了古格亡国前后形成的藏文史籍、耶稣会传教士的信件和报告,尝试重构17世纪前后西藏西部地区的历史地理空间及其地缘政治背景,深入讨论西藏阿里地区与西喜马拉雅地区的各种政教力量的交互关系,揭开古格内部政教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对西藏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剥洋葱式地辨析古格面临的“外患”和“内忧”,从史料的缝隙
本书细致梳理了广东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史迹,将丝路史迹分类港航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文化交流遗存、海神信仰建筑、海防设施和其它共六大类。广东省境内的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大体上分为五条,自东向东分别是韩江-梅江通道、东江通道、北江通道、西江通道、南江-鉴江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管理的模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尚未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背景,以江苏省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田野调查、村落测绘、村民访谈、拍摄记录、航拍采集等多种方式,以对比分析、图解思考和叙事阐述作为载体,呈现从2000年至今的乡土演进和村庄变迁。2023江苏历史文化名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
本书是兰州大学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水平著作之一。从美学的角度阐发黄河的文化意义。书稿分析了“黄河”既表现为一种文化符号、价值归宿,又呈现为一种艺术对象、生命意象;精神性的“真”、伦理性的“善”与艺术性的“美”在黄河之水、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文化中获得了动态的融合;借助哲学、美学的视野与机制研究黄河文化,可使我们更好
平头村位于晋城市北诗镇东南部,与陵川相邻,全村601户共1777口人,本书从综述、地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筑、人物等十部分,还增加了概述和卷首篇,提升了本志书的立意,彰显了培根铸魂的教化引导功能。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纂修村志可以记载历史、传承历史,可以表彰先贤、弘扬正气,同时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延安府志》古朴庄重、文美句实、言简意赅,曾被誉为志中精品。这部志书是记述延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最早的典籍。宝塔区档案馆在校注过程中参校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本、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以及其他史籍。该志在历史事件、建置沿革、自然资源、地理、水利、赋税、
《墨城逸事》是一本关于即墨地区的遗闻轶事的书籍。它辑录了即墨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美食等方面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即墨的机会。本书首先介绍了古即墨的由来,讲述了即墨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接着,书中详细描述了墨城独有的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节日和活动不仅
这是一部反映中卫建制以来文化事业发展历史进程和相关资料的历史文化研究图书,涵盖红色记忆、山川胜迹、揽胜怀古、古今纵谈、人物述林、艺苑鳞爪、往事漫忆、史迹寻踪等方面资料。本辑文史资料以文化旅游方向为主,将中卫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人文精神进行集中体现。以期将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本书既有文史资料的“存史
本书以闽东畲村为个案,通过深度田野调查,对闽东畲村民俗节庆、畲歌畲舞、畲族服饰、民族体育等文化事象进行整体性观照,探讨了畲村文化传承与振兴的推进动因、主要模式、创新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民族村落文化传承及振兴的路径和对策,旨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学术积累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