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为读者介绍了笔、墨、纸、砚的发展历程、品种、制作过程以及收藏热门的名品,展现出中国古代文房文化和文房用具的艺术魅力。本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笔墨纸砚的魅力。
本书是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对杭州飞来峰地区全部摩崖石刻的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飞来峰景区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最大、开凿持续时间最长与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处石窟造像群。开凿肇始于五代,经宋入元,终于明,兼有汉传、藏传两大佛教艺术传承,共有造像115龛、390余尊。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00龛、345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策划了“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本书即是该展览的同名图录。本图录采用中、英、俄三种文字,以33处遗址点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突出
本书主要讲述十多年来,作者自驾行程二十余万公里,持续地跋涉于蜀地鲜为人知或虽为人知但甚少有人涉足的古城堡和古战场。在写作古蜀城堡战场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史籍,所描绘的地理情况也是亲自勘踏。该书以散文的文学性、新闻的纪实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有机结合的笔法,来解读历史的流云和领略自然的岚烟。其可以为蜀地人文历史、古代军事史的研
《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初步简报》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丝路考古研究经典译丛”的一种,该丛书收入俄罗斯、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对“丝绸之路”之考古及研究著作及图录的翻译著作,侧重文物艺术类的研究和图版文献。主题集中,范围广泛,兼有考古图录与史学研究,是“丝路”研究的经典研究与资料集。《1909-191
本书为《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上下)的续编本,收录了2011年至2023年间公开发表的三门峡地区的考古文献,包括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简讯和其他报道材料等。在编写体例上延续了之前的结构框架,分为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唐宋元明清考古五个部分,书后另附有三门峡地区考古历史研究文献
《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续编》收录了2011年至2023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论文70余篇,分为仰韶村遗址与仰韶文化研究、庙底沟遗址与庙底沟文化研究、西坡遗址研究、底董与笃忠等遗址研究、考古学史和考古学家研究等五卷。内容主要以三门峡仰韶文化研究为主,涉及到文化性质与年代、文明起源与早期中国、彩陶与纹
本书为一本学术论文集。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推动国内外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领域的进步发展,河南大学于2019年6月举办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为主题的第十一届“黄河学论坛”。本本书为会议论文合集,收录了来自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40多家单位的80余名专
本研究拟遵循“文献分析整理—理论框架搭建—现状问题掌握—实地调研开展—相应对策提出—结果实践检验”的思想逻辑展开研究。首先,围绕主题厘清“文物保护与应用”“文化叙事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结合我国关于红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的政策、技术和社会环境,对理论进行本土化和情境化分析,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在综合文献分析基础上
本书在对全国武侯祠进行全面普查、对历代文献进行认真爬梳基础上,对存世的成都武侯祠《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陕西勉县武侯祠《武侯庙碑铭并序》,以及仅有文献记载,有文无碑的湖北隆中武侯祠《刻武侯碑阴》等唐代各地武侯祠的共7块唐碑进行研究,从保存现状、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碑文识读及注释等进行全方位解读,并对国内武侯祠的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