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近年来在各大主流媒体或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集,以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和制度的发展,文集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出发,探讨了中国的分权模式、预算软约束,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体制问题。同时,作者还通过研究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特点,总结经验教训,希望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有意洞见。
四月的北京,春意正浓。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即将付梓之际,写下此篇序言,记录首次评选活动。同时,《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将长期举办,每年举办一次,评选工作也将不断改进。希望全国学术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关心帮助支持我们把《中国社会科学》办得更好,把好文章评选活动办得更好,为繁荣中国学术、
上智编译馆于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曰在北平成立,由时任复旦大学教授、史地学系主任方豪司铎任馆长。正如《上智编译馆馆刊》一九四六年卷第八八页所言,编译馆创立之初衷,以编译书籍为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并不仅限于教内宣传文字。将来本馆出版物能普遍受社会之欢迎,使本馆声誉永垂不朽,使教外人得知天主教对于一切科学,亦努力研究,
唐振常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此书为2013年出版的《唐振常文集》(全七卷)之补编,收录作者在各类报刊上已发表的随笔、评论文章,会议发言以及未发表的手稿等。全书分为识史、上海史研究、文化、学术报告座谈会及会议发言、地方志、记人、读书、香港、贺词、饮食、忆旧、其他、叙文、自序十四篇类八十九文。所收文章内容充实,展现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从头至尾都试图保持开放式探究。这不是一种系统的和方法论的怀疑练习主体会从这种练习中得出脱离一切事物的幻觉,这种练习又会为恢复肯定自己权力的思想做准备一一而是对我们的知觉生命和知识生命的持续探索;不是否定共同的确信,不是摧毁我们相信事物和他者存在的信念,而是支持这些确信、这种信念,直至达到这种支持本身
创刊于1951年《文史哲》在同类刊物中保持着三项殊荣: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文史哲》杂志既是最为社会所关注的学术期刊,又一度是国外研究者认识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本书按时间顺序,将《文史哲》自创刊以来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期刊自身的重大事件、与期刊密切相关的重大文化事件以及每期杂志所刊发的重要文章
陈望道(189l—1977),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也是著名学者、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春,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曾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1927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他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语文研究工作,在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建立了我国修
本书是作者个人作品选集。作者作为国有林场负责人,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林业部授予“全国林业英雄”称号。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的感悟性文章,描述其带领林场发展致富的经历和感受。另收录了:其在企业内部各种会议上的可以公开的讲话、经济情况分析、贯彻上级精神的解读、祝辞等;作者作为省残联负责人,在国家及省、市残联会议上
胡近,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代理院长,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安全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目标所在。如何将公共安全
廖名缙曾著有《百槲溪堂文集》《百槲溪堂诗词集》《秋湖集》《西山枕石集》《香山浏览吟》等及日文军事译作数种,后皆散佚。为程度抢救地方先贤散存的珍贵文献,为后人留下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的手原始材料,整理者耗三年之功,从浩瀚的古籍、方志、史料、旧报、旧刊、谱牒及作者后人手中,收集到各种佚稿、手稿及友人唱酬之作近400篇(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