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存31:中国近百年史》将鸦片战争至1930年的中国历史分为积弱时期、变政时期和共和时期三个阶段,详细介绍这一时期中国遭受的外来侵略和国内斗争情况,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以及在曲折中前进的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尤其对1930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历史介绍详细。
《夜读百年中国》回首近代以来华夏民族所经历的深重苦难与抉择,启发国人从人类共同的思想资源中汲取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武器,从而走上民族自新之路。
民国不太平
本书是《同舟共进》文章精选集。文章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冯友兰、钱钟书、夏衍、郭沫若、吴祖光等进行研究,侧重以新发掘的史料来阐述文化大家的性格和命运。
本书内容包括:由琦善卖国而想到的、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剿”“抚”“剿”的回旋、广州的“战局”、东南壁垒的倾塌等内容。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写实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救国图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丰富了我国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吕思勉中国近代史》的特点:一是传承传统的史学理念,鉴往世兴衰,考当今得失,因此著史特别有时代感,总是立足于当下,阐述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二是立足于客观的情势,同情地理解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揭示历史不得不如此的必然性,不求全责备,也不拔高历史人物,因此显得客观公允。他的书是我们客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 吕思勉是著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
《民间影像(第3辑)》以第一手的历史影像为线索,来呈现一个个历史片段,强调细节、强调过程,关注日常生活。建筑、人物、事件,工作、学习、生活、家庭、师友,点点滴滴,呈现鲜活的民间生活场景。这些记忆既是个人和家族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民间影像(第3辑)》是一个更为影像化的文本。由民间影像编委会编写。
晚清时期风云剧变,曾国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出任两江总督。其时,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江宁府(今南京)乃对抗朝廷之太平天国的都城,曾国藩写给皇帝的奏折当时即称天下第一奏折。《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的力作。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两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出四十七折,并对这些奏折的时代背景、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