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整合利用大陆和台湾的档案资料以及日记、书信回忆录和口述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汇学术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于一体的研究,考察了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1949)的缘起和发展过程,系统梳理了该机构的组织、制度建设和取得的学术成就。史语所在确立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制度、范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人才培养、专业研究和中
本书从社会组织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与理论、实践与案例、规划与展望等三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组织2021年度国际交流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突出方向引领和政策指导,兼顾理论研究与经验分享。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主要发表第三次分配、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慈善公益、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卷收录主题论文7篇、书评2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涉及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时间银行、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妇联项目评估、社会组织信用监管
本书以治理为切入点,以“现状—问题—对策”为中心线索,研究了中国学术性社团健康发展的问题,探究了中国学术性社团萌生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出了推进中国学术性社团治理现代化的多维路径。
本书稿以“会”这一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清代的社会组织与基层自治秩序之间的关系。共涉及五种常见的会:神会、祀会、路桥会、文会和钱会。全稿共计八章,第一章为序论,其后分别以一章的篇幅对专论各种“会”的产生与运行。末两章重点剖析了以“会”为代表的基层组织与乡村秩序间的关系问题。清代乡村的“会”通常是个体家庭的联合,成立与
共济会于1717年在伦敦成立,是一种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学徒制组织。事实证明,共济会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在2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共济会的影响变得无处不在。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共济会成为新生美国的信条。共济会网络维系着大英帝国。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这一组织成为了威权主义的工具,后来又成为了革命阴谋的
《中国非营利评论》是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主办的集刊,创刊于2007年12月,是国内第一本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与志愿行为研究的专门学术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期《中国非营利评论》主题为“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包含公益慈善主题、论文、案例、观察与思考、书评、研究参考六个专题。主题文
本书是作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学习数据新闻实战课程的基础性实训教材,是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系列教材之一。全书理实并重,重点在于对数据新闻生产过程的解析;通过复盘More数据工作室出品的经典案例的生产过程,将适用的理论知识呈现出来。全书分为六讲,分别是:第一讲,认识数据新闻;第二章,如何确定数据新闻的选题;第三章,如何进行数
《中国非营利评论》创刊于2007年12月,是国内第一本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与志愿行为研究的专门学术集刊。在各界同仁的广泛支持下,《中国非营利评论》自2013年以来连续入选CSSCI集刊目录,已成为领域内最重要的学术阵地之一。《中国非营利评论》秉持严谨、包容的办刊原则,坚守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和学术规范,鼓励实证、思辨、描述
本书主题论文涉及粉丝公益、大学生志愿服务、慈善捐赠动机、社会组织孵化器、基金会信息披露、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团体改革。书评介绍了《社区中国》一书的写作框架和理论价值。访谈录介绍了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创办人、主任宋庆华开展社区协商实践的过程以及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的信义治理和社区创新工作。域外见闻介绍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