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是中亚五国与域外国家或国家组织的一种合作模式。五国将此作为与域外力量博弈的重要砝码,域外力量也希望利用这一平台扩大对中亚地区的整体影响。目前,五国已经与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印度建立了“51”形式的合作机制,在欧亚经济联盟与俄罗斯、土耳其展开类“51”的合作。中国多次与中亚五国成功举行“51”外长会和元首峰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并加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无疑为全球发展议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本书以《全球发展倡议: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为题目,论述全球发展倡议是站在历史之需、时代之需、世界之需的高度,以中国力量、中国睿智、中国的天下情怀和担当精神作为强大的后盾和支撑,向世界数百年发
兼具海陆地缘特性的中国和印度均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中印两国为什么能够超越“强邻对抗”逻辑而选择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前景如何?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书主要涉及如下内容: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理论适用:观念和应然路径、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国际体系动态均衡下中印地缘战略的恒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与方面。本成果聚焦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现代化的三个方面:一是对华负面信息的驳斥能力,二是国际对华感知的改善能力,三是传播效能的评估能力。在百年未有之
在欧盟面临增长缓慢、十年紧缩后的政治动荡、英国脱欧,以及亚洲影响力的提升,欧盟在世界舞台上普遍被视为一个衰落的联合体。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欧盟仍然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的超级行为体,而这主要通过布鲁塞尔效应来实现。布鲁塞尔效应是指欧盟通过颁布规范国际商务的法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标准,以及引领国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本书主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战略克制与权力和平转移之间的关系。本书认为,权力的和平转移,要求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同时采取战略克制。崛起国家的战略克制在于,该国能否避开有利于向守成国家投送军事力量的区域,以限制其攻击能力;守成国家的战略克制在于,该国能否合理定义对其国家安全重要的
二战后新一轮亚非民族独立浪潮中诞生的众多国家经历着国家建构整合和族群身份分化的双重历史过程,二者联系与冲突产生的政治悖论表现为频发的分离主义运动。在分离主义“是剿是抚”的问题上,东南亚国家的经略方式差异显著:为什么有的政府长期贯彻一种策略,有的政府策略却频繁更替?基于政策供需逻辑,本书认为政府在“经略剿抚”时,首先考虑
本书对1958至2003年期间伊拉克库尔德问题的演变开展历史性研究,在对既有文献做批判性解读、史料梳理,和与阿拉伯语原始档案《伊拉克复兴党档案》及英语原始档案《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比对的基础上,以相关重大时间节点和事件标志为线索,将该问题在此时期的演变划分为塑型与发展(1958—1968)、高潮(1968—1975)、
《权力与相互依赖》堪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该领域最负盛名的两位学者写就,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本书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本书第一版于1977年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
本书通过对2022年中西部重点城市(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武汉、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国际交往态势的发展考察,分析重庆作为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突破与挑战,并对中西部重点城市重点交往国家自身发展形势及其对华政策调整进行了评估与展望。通过构建中西部城市国际交往指标体系,为重庆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