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墓挖掘史》一书,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内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挖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
本书的研究填补了学界的两项空白。一是探索了史前学研究方法论,因为在当时的专著中,都没能解决在没有文献记载的人类群体的历史重建和解释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构成了史前学区别于考古学的独特方法。二是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讨论前王朝时期的埃及。本书的研究横跨了人类学和埃及学两个领域,因此也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范例。时至
1955年至1958年,日本河出书房陆续出版发行《世界陶磁全集》十六卷,每卷一册,每册包括原色图版(彩色)、单色图版、图版解说、国宝重文重美表、年表、参考文献等六部分。本书所收以中日两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器为主,周边国家、中亚及欧洲等地为辅,辑录了陶瓷发展史上绝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书在日本乃至世界的陶瓷出版史上
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古迹和世界古迹以及文物的收藏和艺术考古。对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意义和价值,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等历史时代考古,对涉及农业、水文、环境、动物、植物、地质、地震、沙漠、矿冶、陶瓷、音乐、美术、民族等诸学科的考古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本书古代玉器研究领域举办的”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强调的是青年学者之间充分的沟通、深入的探讨,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科技分析等不同学科的方法综合,高校、博物馆、研究机构间的成果分享。本书的论文涉及玉器起源和发展、玉料来源和加工、玉器消费和功用等重要议题,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模拟实验法、科技分析法、文物考古等多重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
本书收集了考古学家和资源管理者设计的各种方法,为公众提供和解释水下文化资源,如水下考古保护区、沉船遗迹以及基于考古的媒体报道和文学创作。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直属单位,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咨询,上海市文化遗产发展战略的科学研究和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勘察保护工作。
本书以133件遗物为对象,介绍其中的知识、背后的故事及文明演进。本书以“迷你博物馆”项目为基础,该项目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搜寻奇异的古物碎片,并将其置于透明袖珍标本盒中。本书展现了“迷你博物馆”的133件遗物标本,每件遗物都有精美照片,附有历史数据、趣味知识及幕后故事,例如项目团队是如何发现大量三角龙头骨、一大块柏林墙、乔
在古代,一些富豪们会把自己多余的财宝暗藏在某个隐秘的地方。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宝藏会深埋地下几百年而无人问津,有一些宝藏则会被后人发掘出来。现今,寻宝猎人会使用最新的探测技术来找寻宝藏,希望找到那些隐藏的极为神秘的贵重宝藏。这样的宝藏往往不是那些普通的黄金或者古钱币,而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
陶器是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多和最不易消失的文化遗存之一。与石器剥片加工的离心过程不同,陶器生产的向心过程可以让陶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陶土的可塑性、原料成分及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考古学家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古代文化的年代学、工艺技术、器物功能、美学意识、交换贸易、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本书主要以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