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沃尔德1970年在一档广播节目上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来,共6章。作者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来?”“我们将去向何方?”三个zhong极问题为线索,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讲述了生命和人类的起源,以及生命的意义。在沃尔德看来,宇宙中的万物的发展是连贯、统一和谐的,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物质,化作了群星,又化
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亲人的离去,生者的哀恸是绵延不绝的,悲伤的过程和表达也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人和我们有一模一样的际遇,能够感同身受。一位亲人的逝亡,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组成,比如,父母过世对任何成年人而言,都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形态、成员间的关系,甚至改变流传下来的习俗。本书针对如何治愈失去亲人的伤痛,进行多
从生存的观点看,许多哲学问题的性质和意义会变样。生存既朴素又繁难。限时生存的个人在社会、历史、真理面前究竟有何价值?哲学介入生存之际催生何种景观和难题?哲学言说在何种意义上必定是一类修辞?修辞又如何关涉生存教化?问号总像是对答案的预订,答案却未必如期到来。哲学的自信本身就需要批判。哲学的一个可能的可敬之处乃是对自己的拆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一部极其艰涩难懂的哲学经典,综合了前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术语和概念,诸如本原、原因、实体,形式-质料、潜能-实现等,对这些个概念的探究和追问目的在于给这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作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这个世界具有某种可理解性。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在近现代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但不可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一部极其艰涩难懂的哲学经典,他综合了前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术语和概念,诸如本原、原因、实体,形式-质料、潜能-实现等,对这些个概念的探究和追问目的在于给这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作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这个世界具有某种可理解性。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在近现代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但不
本书探讨胡塞尔的晚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先验自我的存在方式,作者基于胡塞尔后期的研究手稿指出:先验自我的存在方式就是“活的当下”。 本书内容上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力图显示全部意向性如何能够被理解为当下拥有与时间化。第二部分探讨“活的当下”本身,阐明“活的当下”就是先验自我的原初存在方式。这部分同时概述“活的当下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哲学思潮,它使逻辑分析成为哲学的基本方法,使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从而使哲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了“语言转向”,在哲学领域中形成了一场所谓“哥白尼式革命”,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代表人物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不衰。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
分析哲学的样态在当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书以问题为线索展开,选取国际上近30年聚焦最多、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进行呈现,其内容涵盖真、意义、经验、因果性、知识与价值、心身问题、同一性、行动的理由、道德抉择等永恒而常新的哲学命题。本书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凸显鲜明的问题意识和论证特色,注重前沿性、趋向性、对话性,期望能与通行的以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II(思想文化史书系 西方系列)
本书成书于2010年,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格拉汉姆·哈曼在1997—2009年的11篇论文和讲座稿,每章独立成篇。这11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辨实在论思潮。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哈曼学术思考的起点,作者从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叛性解读开始,展示了由他所提出的“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逐步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