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是东汉哲学家王充的一部巨著,全书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作者针对当时社会流行的诸多虚妄之说进行论辩衡量,充分展现了其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由于“全书浩繁”,为方便初学者阅读,原注者高苏垣先生从中选取其尤为重要者三十篇,且对所选篇目“披其菁华,芟其芜蔓”,进行精编。高先生有感于历代对《论衡》重
纬学是东汉时期的显学,《春秋》纬作为除《易》纬外保存佚文数量最多的一类纬书,对于认识纬书的本来面貌,探讨纬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春秋》纬是一类以儒家学说为主,综合了当时各种思想资源以解《春秋》经的学术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了对《春秋》的具体解释以及写作原则的阐发,反映了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董学”的研究对象是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和他的社会实践。这个概念的推出由来已久。近代大儒康有为写了《春秋董氏学》一书,提出了“董氏学”的概念,经学家皮锡瑞提出了“董子之学”。1935年,李兆明写了《董学研究》一文,发表在《协大学术》上,正式有了“董学”概念。此后,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与应用。2015年,地处董仲舒故里衡水市
《申鉴》为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有政事、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荀悦从“仁义”为本,“五典”为辅入题,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其中关于治国之方、君臣之道,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主张。前人的仁义之事对于后人来说,已经是明白的借鉴,但后人还需反复申述不忘,所以古代的圣王,他们对于仁义,是反复地申述前鉴,信实地申述前鉴而不止息,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第10辑)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刘氏子书》,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被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全书内容繁富,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农学、生物、音律、神话等诸多方面。它可以说是一
本书讲述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传奇的一生,并对其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历史贡献做了阐述。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传奇的一生、卓越的大师、教育著述举隅、政治教化思想、教育与学制思想、教育原则与方法论等。
王充哲学思想建立在广评诸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一个既不属于儒家又不属于道家的独特的思想体系,抑或说继承了儒、道又超越了儒、道。本书以王充对先秦儒、道思想的评介为切入点,有别于学界常用的从史学、经学、文献学等维度研究王充思想,而是注重从哲学的角度考察、梳理王充对先秦儒、道思想的理解与评判、继承
《扬雄研究文选》是《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中的一册,书稿精选了精选1911年以来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扬雄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文选。书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扬雄的百年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扬雄经典研究论文选,第三部分为扬雄重要论著索引。“研究系列”汇集了老中青三代学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径上的推陈出新并以此梳理和
《新编学生国学丛书》囊括了“国学”之精粹。选注者中不乏叶圣陶、茅盾、邹韬奋、傅东华这样的学界翘楚。这样一份业经选注者消化、反刍的国学精神食粮,便于国学入门者吸收。由沈雁冰选注、卢福咸校订的这本《淮南子》就是该丛书中的其中一本。该书以浙江局刻庄鸿逵校本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为底本,辑《淮南子》俶真、览冥、精神、齐俗、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