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唱著君王自作词》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刘禹锡青年时期就意气风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但“忧国不谋身”的他却宏愿济世,忧国忧民,期望兴国安邦,中兴大唐。入仕后,他积极投身中唐王叔文“永贞革新”,表现出了的政治才能和义无反顾的政治品格。革新失败后,虽然仕途受挫,屡遭贬谪,但他却遇挫不馁,坚毅不屈,“长歌当笑”,虽
《中说》隋唐之际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的思想学术,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称《文中子说》。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分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十篇,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
《化书》和《无能子》是中国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两部哲学著作。《化书》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书中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会演化,揭示动乱的原因,提出对策。全书在内容上,基本发挥了老庄学说,并把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理想的社会观作为主轴进行论述,又兼有一些凹凸镜方面的知
本书是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专刊”之一种,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分析柳宗元对儒家之“道”与“统”内涵的独特理解,对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等佛教宗派的理解与评价,对道家、道教的批评、改造与吸收,揭示柳宗元的三教融合观及其在三教关系张力下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独特内容,重估柳宗元在中国佛教史
《化书》,五代谭峭著。是书分为六卷,共一百一十篇,每卷分为不同的主题,包括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等。作者在书中提出,世界起源于“虚”,一切事物均在变化之中。书中指出“王者能均其衣、让其食,则黔黎相悦”,“王者知其俭,则天下富”。他主张“均食之道”,幻想建立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大和”社会。是书曾被南
历史上,韩愈以其文学成就彪炳史册,事实上除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之外,韩愈也是唐代乃至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经学大师。本著作主要内容是研究韩愈对《易》《诗》《书》《礼》《春秋》《孟子》《论语》等经书之所作为,考订梳理韩愈文集中对于传统经书的理解与运用,分析体会韩愈著作中对上述经书采纳引用时所折射出的经学思想,使韩愈对经
本书对历代名家关于《止学》的多种解读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并将止的内涵更多地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做到志有定向、外急不动、不急于求成,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怀有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从商者,或者学生,乃至为人父母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感悟。
本书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隋代大儒王通的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另外,本书还对王通的
李翱,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本书主要介绍了出身于名门望族陇西李氏的李翱宦海沉浮的一生,及其师从大儒韩愈,追随其师主张,大力提倡“古文运动”的学术生涯。重点讲述了李翱灭情复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深厚的内涵,以及其复性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张鸿*的《孔颖达/大家精要》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大师孔颖达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本书作者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