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历史传记类作品,讲述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海外的岁月。梁启超虽然被迫离开故土,但也让他得以走向世界,不仅在智性上开拓了视野,更获得人格独立的空间,从而确立了梁启超之为梁启超的基本内核。作者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以精神的进展为节点,围绕梁启超的主要活动和代表性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青年变革者在关键之年的全身
本书是康有为代表作,他依据公羊家的三世说,结合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和耶教博爱平等自由的教义、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加上一些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一个大同世界。所谓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是人类社会发展依次展开的三个阶段。太平世即大同世界,为最理想的社会。这本书是康有为甚至可以说是清末儒家今文经学的
本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物之序”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
该成果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认为严复受英国早期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构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认识论体系。并认为严复构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全科
本书全面思考了梁启超在回应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由于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戒慎恐惧,因而在构建民族国家话语与选择中国近代化路径时,对儒家的内在超越与乌托邦的乐观主义保持克制,对民主政治的黑暗面保持警惕,强调基于中国历史现实条件渐进改革的现代化方案,逐步形成了混合儒家、明治日本和西方思想的以其为代表的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
本书着重于从“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四个方面去挖掘严复精神的内涵,以达到教育每一代中国人弘扬严复精神,秉承先驱者的遗愿,爱国励志,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
本书力图把握康有为充满张力的著述,从其政教观念入手,勾勒出康有为思想发展及其内在结构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将大同立教政教分离这类关键问题放在晚清民初政治大变的脉络之中,乃至放在晚明以来思想变迁的脉络之中,发掘各种被遮蔽的历史关联,分析康有为或相关思想家当时看法的理论含义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
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