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介绍: 宗教学关键词系列旨在通过对宗教学理论基本范畴的辨析,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石。系列中每册介绍一个理论范畴,具体包括此范畴的基本内容、起源、发展历程,相关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学科分支和研究现状,包括未来的研究拓展方向等,并附有与此范畴相关的重要的中外参考文献。 本系列第一辑共
这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的犹太社群开封犹太人,探讨了散居犹太社群在异域文化中保持自己宗教特性的问题。本书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跨文本诠释,探讨了开封犹太人对妥拉文本的处境化处理过程和成因。 第一章主要论述开封犹太人对妥拉传统的承继,结合史料研究了开封犹太人的上帝观、妥拉观念,开封犹太人的礼拜、节期庆祝等宗教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
本书将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置于自然与律法的张力中加以考察。作者致力在迈蒙尼德高度微妙又晦涩的笔法中,从上帝的属性、开端论、神车论、预言和神意等不同主题出发,辨析他游走于哲学与律法间的真正立场。 作者主张,自然概念是理解《迷途指津》的一把钥匙,自然是哲学的替代概念,是迈蒙尼德用于解释世界的运作并暗中拒斥神意及神迹的基石
“圣显”(Hierophany)这一概念是理解米尔恰·伊利亚德庞杂跳跃思想的锁匙。从伊利亚德的生平经历和“圣显”思想的发生轨迹来看,“圣显”不只是静态的、反映神圣属性的具体实物,更是人类意识中本有的超越性的涌动。本书首先厘清中文语境下“圣显”理论的内涵和结构,辨析并澄清一些学者对“圣显”理论的误解。本书可为其他领域的研
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也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联宗教多元化,主要涉及宗教在社会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形式和地位问题,对宗教中国化研究仍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本书在研读、领会和引用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较系统分析和介绍,涉及世俗化理论的滥觞、发展、
本书揭示了日本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和这种影响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展开,考察了近代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伦理的形成。因此,本书探寻的是宗教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寻求的是日本宗教――它包含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来自中国的儒学、道教和佛教――对人们心理的社会影响,尤其关注了宗教精神价值观对劳动生产和财富追求动机的支配性影响。此外
享誉世界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结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罗伯特·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
国家、文明与世界宗教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为建设现当代外国研究平台而设立的一项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课题,由哲学系、宗教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十几位学者协力承担,共同写作。本书便是这一重大课题的初步探索成果。本书共十五章,分三篇。上篇全球宗教格局观察,从国内外理论界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综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7辑。
17世纪30年代紧接着鼠疫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中魔事件,使法国外省小城卢丹闻名整个欧洲。中魔的基本都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施魔凶手则渐渐指向本堂神甫于尔班·格朗迪耶(UrbainGrandier)——他最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在《卢丹城的中魔》这本书中,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以更大的当代斗争——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