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2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之一。《斯瓦扬布往世书》是尼泊尔的一部古代佛教经典,它以古史神话传说的形式,描写了加德满都谷地始初佛起源、中国五台山的文殊师利菩萨劈山泄湖、尼国初创、斯瓦扬布佛塔兴建、尼国王朝治理等,同时也穿插尼泊尔佛陀、神祇、帝王的相关传说,阐释哲学和宗教命题。尼泊尔佛教为适应时代变迁和保存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从对朝鲜后期佛教修行传统的再认识入手,以三门修行体系为中心,以禅宗法脉及其人物为研究对象,以朝鲜后期至近现代为研究范围,对韩国佛教三门修行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全面考察和梳理。具体的,在搜集、整理、辨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梳理脉络进行纵向贯通,通过对宗团的演变、相关法
本书以《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鼻奈耶》等五部中古律部汉译佛经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中古律部汉译佛经的词汇特点,描写和分析其中的词汇现象,重点对词形类聚、方俗口语词和疑难词等进行了探讨,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律部佛典文献整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净土信仰为整个大乘佛教的核心。本书稿以中印净土教理的历史性演变和发展为中心,结合“叙述式”和“选录式”两种思想史的撰写方法,用绪论加十二章内容,力图梳理净土宗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的将净土基本教理的演进和嬗变,特别是中国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净土宗的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说,借此为佛学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净土教理入
本书得益于对禅宗的哲思,以及由禅宗而来的哲思,通过概念将禅宗蕴含的哲学力量阐发出来。书中采用比较的研究进路,让柏拉图、莱布尼茨、费希特、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与禅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间进行碰撞。
本书为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淑芬女士的中古佛教史、社会史、思想史重要文章结集。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中古时期民众的佛教信仰,考察了社邑这一基层社会组织的形态及运作。第二部分研究中古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涵括了丧葬、社会救济和医疗等诸多方面。第三部分探讨中古时期僧人特殊的修习方式与仪式,如茶礼与汤礼、忏悔仪式等。第四部
本书以“日本大谷大学藏刻本”为底本,参校“续藏经本”;书前有一篇“整理说明”;《成唯识论》原书分十卷,故《证义》也是十卷,另第一卷前有王肯堂的一篇“自序”;十卷主体内容体例为:《成唯识论》原文,王肯堂的“证义”,脚注中的“校证”文字;整理工作包括:标点,校勘,根据文义细分段落,人名下加横线,尤其是考证出“证义”所引用的
六朝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繁盛期,同时也是文学思想史上的收获期,二者发展趋向的叠合,使得佛学与六朝文学思潮这一学科交叉性研究,之于中国文学思潮史的研究而言,至为重要。本书以佛学东渐下的文化新变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玄佛流转与诗歌的哲理化思潮、游仙涅槃与山水文学思潮、梵呗新声与诗歌的格律化思潮、异相善巧与轻靡文学思潮、造像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朴树唱哭了自己,更唱哭了百万歌迷和一众名流!如此空灵、凄婉的绝句与谱曲,都是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 对于芸芸众生,李叔同跌宕的一生绝对是段传奇,更像一个谜,像一段对生命本身的信仰和图腾。他本是天津著名的官宦富商之后,人生后半场舍弃一切世俗繁华,
本书上编为“文献研究”,是以影宋宾佑本为底本,以明嘉兴本、清乾隆本、日本卍续本为对校本,以中华书局苏渊雷点校本为参校本,五个版本逐字校对,找出苏本失准的地方,然后分析总结归类。一是诸本无误而误改;二是底本无误而误改;三是底本有误但改而不确;四是未利用好对校本;五是标点、句读、专名线问题;六是其他类别。下编为“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