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认为是介绍伊斯兰苏菲的权威作品之一,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早期苏菲文献,在苏菲学领域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忠实记载了伊斯兰苏菲历史上早期正统苏菲大师的言论,并做出中肯、客观的点评。其温和与稳健的苏菲思想由此得以充分体现,本书也因此被认为是苏菲著述中最客观、最公正、最有价值的著作。本书对苏菲重要术语以及“
本书通过贾米作品舍起灵和刘智的两个译本,讨论中国十七八世纪波斯语哲学作品在中国的流传和译著情况,并由此发现中国传统的宋明理学、道教、佛教等哲学思想对这些波斯语作品的翻译有着深远影响,并由此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特有的“以儒诠经”的译著方式,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之一。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人”的问题,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历史上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人道”思想和伦理体系。明清时期,一批回儒学者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思想,全新诠释、建构了一套别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人道思想体系,深入探究阐释“人从何而来”“人道是什么”“如何实践人道”“人道的意义何在”等问题。本文稿
马复初是清朝末期著名的经师、阿訇,其汉文著述在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复初从事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汉文著述情况,深入细致地解析了马复初的主要汉文著述的主旨思想、著述方法。马复初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以浅显形式阐释伊斯兰信仰;提出六信,确立中国伊斯兰教表述信
本书共分十个版块,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信仰礼仪、教制教派、教义学说、经籍人物、其他等。
《中国回教史》初版于1940年,体例“按代编制”,从中国伊斯兰教史实出发,对我国各个时期(截至民国二十六年)伊斯兰教的传播及穆斯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各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均作了详尽的阐述,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书。 具体而言,本书第一章从伊斯兰教的起源
自17世纪至19世纪,穆斯林在西部非洲发起一波声势浩大的伊斯兰吉哈德运动(又称圣战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的伊斯兰政权。尤其是19世纪,在当今尼日利亚北部,穆斯林建立了强大的哈里发国家,标志着吉哈德运动达到。这次吉哈德运动,极大的改变了西部非洲的宗教、文化与政治景观。西非伊斯兰教实现了从被动向主动,从少数到多数的转变。这次
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
激进主义一直是一股穆斯林世界的破坏性力量,成为伊斯兰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还要和我们如影随形地伴生下去。鉴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梳理漫长的穆斯林激进主义历史演进轨迹,探寻其背后实现不同时代传承的激进理论家和践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进思想及其行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够正确把脉激进势力历史发展趋
本书以伊斯兰哲学史上最关键的三个人物(伊本·西那、苏赫拉瓦迪、伊本·阿拉比)为贯穿整个伊斯兰哲学史脉络的“点”,以敏锐的洞见、立足原典的解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伊斯兰哲学的历史图景。其中贯穿了纳斯尔教授对伊斯兰哲学史的独特理解方式和研究进路,即强调立足神圣传统观的阐释方法,把伊斯兰哲学视为与西方哲学传统并列的另一具有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