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教史》初版于1940年,体例“按代编制”,从中国伊斯兰教史实出发,对我国各个时期(截至民国二十六年)伊斯兰教的传播及穆斯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各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均作了详尽的阐述,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书。 具体而言,本书第一章从伊斯兰教的起源
自17世纪至19世纪,穆斯林在西部非洲发起一波声势浩大的伊斯兰吉哈德运动(又称圣战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的伊斯兰政权。尤其是19世纪,在当今尼日利亚北部,穆斯林建立了强大的哈里发国家,标志着吉哈德运动达到。这次吉哈德运动,极大的改变了西部非洲的宗教、文化与政治景观。西非伊斯兰教实现了从被动向主动,从少数到多数的转变。这次
《伊斯兰文化观察与研究》一书由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研究员的三十余篇论文组成。该书作者曾在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从事回族、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后调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主要负责统筹全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统编教材的编制工作,在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该书一部分文章已在《世界宗教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北方民族
当前我国周边地区面临双泛思想三股势力等多种因素带来的严峻考验,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和宗教*主义所致的非传统安全风险对我国周边安全与国家利益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防范宗教*主义风险、推进地区反恐合作,本书选取瓦哈比派进行案例研究,梳理瓦哈比主义宗教改良思想的兴起背景与发展沿革,分析当代瓦哈比派的宗教异化过程,总结
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
激进主义一直是一股穆斯林世界的破坏性力量,成为伊斯兰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还要和我们如影随形地伴生下去。鉴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梳理漫长的穆斯林激进主义历史演进轨迹,探寻其背后实现不同时代传承的激进理论家和践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进思想及其行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够正确把脉激进势力历史发展趋
不管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确实是当今世界*根本也是*敏感的问题之一。本书梳理了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关系发展历史的主线,关注和分析了那些游离于主线之外并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和差异,回顾了漫长历史进程中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展现了伊斯兰社会
本书以伊斯兰哲学史上最关键的三个人物(伊本·西那、苏赫拉瓦迪、伊本·阿拉比)为贯穿整个伊斯兰哲学史脉络的“点”,以敏锐的洞见、立足原典的解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伊斯兰哲学的历史图景。其中贯穿了纳斯尔教授对伊斯兰哲学史的独特理解方式和研究进路,即强调立足神圣传统观的阐释方法,把伊斯兰哲学视为与西方哲学传统并列的另一具有鲜活
本书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背景下,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探讨了中国伊斯兰家庭文化的内容、特点、发展趋势及现实意义。*章介绍阿拉伯半岛概况、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第二、三章详述伊斯兰家庭文化的婚姻生活、夫妻之道、亲子之道、孝悌理念、教育理念、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等主要内容,以及重视对妇
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为开展战后重建,吸收了大批来自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移民。为解决移民与欧洲社会的融合问题,欧盟以及欧洲主要大国都按照所谓平等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移民融合政策,穆斯林移民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努力参与。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再加上宗教文化层面的矛盾,穆斯林移民与欧洲主流社会的融合并不顺利,而且近年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