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分析北宋士大夫的弹劾奏议及弹劾行为,更真切、具体地呈现出北宋弹劾由粗疏到规范、由规范到异化、由异化到深度异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北宋时期的弹劾除了承担制衡权力、监督官员等监察职能外,还是不同政治力量进行博弈的工具。本书以弹劾为中心,考察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士大夫阶层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士大夫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他们中有人“适西再未归”,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掌握人口、征调赋役、管控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以唐代两税法承认客籍为标志,中国古代户籍的著录对象、编制原则乃至管理系统都发生了划阶段的重大变化。本书综合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融通简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在全面系统整理战国至唐代中期户籍文书的基础上,以专题形式对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化及其相应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这两大古典文明对人类经验的无数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东西方比较的典范。本书研究公元前10—前4世纪中国与希腊社会的性别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家庭宴会、公共节日和宗教庆典等背景中。以文学及历史材料为主的诸多文献资料显示,先秦和古希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际交往间的亲和与冲突模式,显示出男性和女性在集体场合
本书以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动态的分析为出发点,探索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1910-1930年代中国社会中的诸种社会运动和思潮,描写了中华世界在近代潮流中被重组的独特权力的样貌,以及20世纪中国获得的新旧重叠的多种多样的思想成果。
本书主要是对钱穆先生所著《中国传统政治》一文的批判,针对钱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非专制论”的逻辑、论点、论据进行了批判,并且对中国传统专制君主政制进行了理论性分析。
清乾隆朝时期,清朝发动平定准噶尔战争,在平准期间,原本属于蒙古准噶尔部辖制的哈萨克诸部开始与清朝接触,本书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档案为基础,翻译、查对、比较此一领域研究者较少关注的新见满、汉、托忒文等档案,并结合满汉文献,如《平定准噶尔方略》《清高宗实录》《乾隆朝满文寄信档》《满文上谕档》《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
本书以收集到的219块明代宦官墓志碑刻为基本史料,结合《明实录》《明史》等明代史料对明代宦官生平进行研究。利用画像、雕塑等资料分析明代宦官相貌、衣着等外在形象及其处世风格给人留下的印象,进而分析明代宦官的籍贯分布、入宫方式、明代宦官的培养,最后聚焦于宦官个人生活,包括其职责与升迁、宗教信仰、养老丧葬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比
清初,清廷为“隆重陪都”仿效京师六部在盛京设立户、礼、兵、刑、工五个部,统称为“盛京五部”。本书以“盛京五部”为研究对象,对五部的沿革、机构、人员、职能,以及五部与清帝、其他衙门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内容涉及清代盛京的行政设置、土地、户籍、词讼、礼制、军务及旗民关系等,是学界首部对盛京五部进行全面、整体研究的学术著作。
唐仆尚丞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