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袁进教授的荣休纪念文集,收录其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分为四编,从古代到现代,涵盖了他学术研究的主要范围和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他的学术水准和生平治学重心之所在。作者认为,当下的历史研究,往往侧重在发掘历史的成就,然后与国外先进的文化比较,以示胜过一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间往往不少脱离实际的比附颂扬,不免令
《想到更远的地方:大家笔谈窦志先》主要内容包括一枚酸酸的甜甜的果实,写在无字碑前的字,繁星的光谱,热爱生活,人性的坚韧与凄美,对军旅人生的深沉思索,旋涡上,飘过呼哨,感情的位置,一枝一叶总关情,等。
《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王蒙、莫言、余华创作为例》共分六章,主要探讨跨文化视域下当代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问题。在史的梳理与跨文化研究背景之下,《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王蒙、莫言、余华创作为例》稿特别选取了王蒙、莫言与余华这三位在中国当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中都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为
198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深入阐释,其中对“城市中的文学”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关于“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却寥寥。在众多文学中的城市研究路径中,以地域属性为中心来考察文学中的城市,不仅可以突破以往现代性下城市文学研究的思维困境,而且可以让城市文学研究
近年来中国新文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多角度研究的时代,但相对忽略了文学的本位研究。本书以语言为本位,把晚清以来汉语汉字的发展和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纠结中考察,体现出中国现代性发生的真正境遇。本书认为,文学汉语的发展和新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国家意识的发展紧密相关,并展示了三者之间的复杂性。
结集了王步高教授毕生在诗词赋、散文创作,诗词鉴赏与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丰硕成果,附录中选登了后人对他怀念、报道文章等。通过是书可知王步高教授的生平事迹、思想学术精髓及人格魅力,对广大读者,不无裨益。文集中的作品起自上世纪60年代,讫于作者逝世的2017年,或诗词赋创作、或散文、或学术论文、作品鉴赏、教学体会
本书在“一带一路”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从文化视域(尤其是丝路文化论域)对中国现代丝路文学(指近现代以来的“大现代”丝路文学)进行了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既注重丝路文学研究体系的建构,又通过作家作品及文本分析深入其内部多元共生的文学形态,揭示其丰富的文化意涵。同时本书通过对“丝路文学”概念的界定,厘清中国现代丝路文学的
作为文学创作等身的作家,王蒙60多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王蒙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点之一。该书将本年度王蒙研究的代表性文章集中出版,是国内专家学者对王蒙文学进行深入、多方位研究的结晶,希望引发学界讨论和思考,促进王蒙研究的深入。主要读者对象为大学本科生
本书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教授的文图学专著,以十个专题的形式,配以精美插图,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从文本领域拓展到图像领域,注重考察文与图的关系,以及文图组织结构背后的深层动机,将图像和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究。各篇之前设有导言,文后附“延伸活动和思考练习”,使本书兼具理论专著与教学示范的双重性质。同时,书后还附有文图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系统研究,构建一种既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从而以自己的话语体系,有效地面对和研究中国当代的文艺现象。《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研究》通过对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的个案研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