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回忆文集,作者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原突围”等战役。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作者通过对抗战时期亲身经历的回忆,再现了一名女兵与战友们当年艰苦而坚韧的抗战画面;二是作者以亲历、亲见、亲闻的形式,讲述了王树声大将和皮定均少将在抗战年代的故事,展现了两位将军为国家和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
长篇报告文学《在路上》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和农村大变革为时代背景,采用宏大叙事和底层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记录了浙江桐乡人与服务区的传奇故事。从路边摊到找出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寻找服务区到勇闯服务区,从打造服务区到引领服务区,筚路蓝缕,敢字为先,干字当头,桐乡服务区人打下管理经营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半壁江山,
本书讲述了19位又美又飒的民国传奇女子,以及她们人生拥有的丰沛可能性。这19位女子,如林徽因、张幼仪、萧红、张兆和、董竹君、潘素、潘玉良、孟小冬、黄蕙兰等,虽然历经坎坷,却以其优雅自持的个性,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书稿系一部当代原创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书稿以共产党员梅大栋个人命运沉浮与马克思银像的曲折命运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安徽省旌德县梅氏家族三代人守护马克思银像的感人故事,着重表现了梅大栋一家三代数口人为保护银像做出的巨大牺牲,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的革命精神,也书写了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联系。书稿语言流畅质朴,情感真
本书是《印象庐山》的续编,属于《庐山文化传播丛书》系列。内容为关于庐山的回忆性文章汇编,书中作者大都生活于庐山或与庐山有着深厚的生活背景和情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跨时空、多维度回忆庐山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庐山历史及生活往事的追忆回眸,让我们在《印象庐山》中又一次重温和感受了庐山那些峥嵘岁月的精彩片断。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寻信仰的星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苏区根据地的鼓与呼、长征路上播种机等,共十章。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东来、《晨报副刊》首推“劳动节纪念专号”、“问题与主义”之争、引发浙江“一师风潮”的《非“孝”》事件等。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成长和死亡的人生回忆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及亲人的离世的经历,梳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讲述了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亲情、自我的追问。后因母亲癌末痛苦且孤独的悲惨离世及自己确诊癌症的消息而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在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时,作者开始寻找有质量、有尊严的死亡可能。在寻找的路上,她遇见安宁缓和
本书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学习过的冼星海、袁牧之、方纪、安波、任虹、邬析零等近40位文化工作者的子女(冼妮娜、舒小鸣、任小民等)或后人回忆父辈们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的动人故事,鲜活再现了这批文艺工作者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丰富多彩、红火热烈、激情燃烧的革命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对
本书讲述了渠川出生于富贵门第,在天津度过童年、青年时光,就读燕京大学时成绩优异。1948年,正处在青葱岁月的他一腔热血,胸中满怀革命的理想,放弃了大学学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1月,因为渠川的爱人在温州工作,他复员来到温州,先在温州渔业机械厂工作,1981年调到了温州市文联,这时他已经52岁了,却依然抱着一
刑警刘星辰,省公安厅破案专家,破获案件1多宗,很多为公安部、省公安厅督导案件。他挑选了其中16宗重大案件,写成了这本书。 虐猫少年杀人之后,却说自己被“脑控”了; 参与禁忌游戏后,每天有人打1个电话催他自我了断; 面对这些“手段极其残忍,性质极其恶劣,社会影响极大”的案件,刘星辰和他的同事一家一家摸排,一帧一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