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对《春秋》经传等早期经典的历史书写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探讨,主要对《春秋》经传的书写者(史官)、文本(史书)和历史事实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历史的客观事实、作者的主观意识,以及两者结合所形成的历史记载之间存在的张力,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史学萌芽时期人们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初步形态,并进而说明
本书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对国家与文明问题进行思考、探讨。本书共收录19篇相关研究论文,这些研究从多维度、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了我国从古代至近代关于国家起源、文明发展,以及相关的思想、制度等问题。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流行的新进化论理论,对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
回指现象是现代篇章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书基于动词配价理论,以确定《左传》所存在的篇章零形回指现象;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隐公》的考察,检讨当下学界各家篇章回指理论的优劣,进而构建了本书“以话题连续性理论为主,以层级结构理论和可及性理论作为补充”的理论框架;并从指称距离、潜在干扰、先行语句法位置等方面对《左传》》1
《监本附音春秋穀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影印。《春秋穀梁传注疏》是我国儒家传统典籍《春秋》的三种注解(称“《春秋》三传”)中的一种。自先秦、两汉、唐宋至清代,递相注释。阮刻《十三经注疏》是古代正经注疏汇刻本的集大成者,虽然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容有“淮风别雨,不以为善”之讥,
《春秋正辞笺》十一卷,清庄存与撰,辛智慧笺,主要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是清代今文经学、公羊学的开山之作,直接开启了晚清百余年的公羊学思潮,对清代后期的学术、思潮乃至政治氛围,皆有重大影响。该书所开创的公羊学派,经过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的发展之后,成为晚清学者,如魏源、龚自珍等相继研讨的对象,并最终至康有为而大
本书是著名学者蒙文通的历史学名著。他引入区系文化的类型学原理,考察中国上古民族(部族)及其文化,得出“古民族显有三系之分”的结论,并以地域分布称此三系为“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又以传说的“炎帝”、“黄帝”、“泰帝”(太昊伏羲氏)之名分称三系为“炎族”、“黄族”、“泰族”。三系的部落、姓氏、居处地域各有
《國語》文獻研究
全书共8卷12册,分别为《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夏元史》《明史讲义》《清史讲义》《中国近代史》。这些殿堂级大师的作品,虽然历经岁月磨砺,依然在史学界享有极高的盛誉,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全书分上下两卷,每卷六篇,每篇一公,上下两卷凡十二公。此外,又有《左氏集解辨正补遗》一卷,是对《辨正》的补充。增补内容凡八条,其中庄公三条,成公五条。《补遗》内容、风格与《辨正》一致,但在体例上略有不同。从全书来看,廖氏先引经文、传文,其次再节录需要辨正的杜预注文,
本书一名《礼疑》,撰于世宗嘉靖年间。全书凡六卷,前三卷以图文形式详辨周礼可疑之处,后三卷包括《礼图本源》和《礼图参考》,《礼图本源》上述孟子书中谈及的先王制度,《礼图参考》下论自汉至宋的田制、军制得失。现以明嘉靖刻本为底本,并参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另外两部明刻本,加以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