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9)》的基础上,对中国2020年的海洋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包括海洋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涉海文艺创作发展情况、海洋体育运动的现状、航海博物馆十年发展情况、“年度海洋人物”十年评选分析等。本书将完成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最基础的积累与开创工作,为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南沙群岛海区的自然概况、理化环境、生源物质循环、基础生产、微型生物、浮游生物及其生态效率、生物光学特性等,重点对南沙群岛海区次表层高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海区生源物质循环、基础生产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还综合探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利用与环境调控机制,提出了珊瑚礁营养生态泵概念并做出了理论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由国家海洋局金翔龙院士和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李象益教授组成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多时间倾心编写。《深海探梦画卷》长1.8米,用210幅手绘图谱和60个历史事件,带领小读者从海洋表层潜入水下6000米,畅游5大洋,全方位探索奇妙的海底世界,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海洋探索领域取得的16
太平洋有着近乎无法想象的浩瀚。它覆盖了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体。与之匹配的是它巨大的全球影响力:它是气候变幻的源头,是汹涌的地质动荡的震中,在其7英里之下还有着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这片被人们最晚真正发现的海洋同时也是未来之洋:在它6400万平方英里的海面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西蒙·温彻斯特带
这是一本由著名海洋科学研究学者、“俄罗斯英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纳托利·米哈伊洛维奇·萨加列维奇撰写的新书。萨加列维奇不仅是实际上所有苏联及俄罗斯制造的科学潜水器的设计者,也是驾驶这些潜水器的第一位试航者,还是小型载人潜水器管理艺术的创造者。作为主驾驶,他率领载人潜水器探险队成功完成500多次下潜,在水下总共度过了4
《深海科学研究国际发展态势》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黄渤海是一个半封闭、具有复杂水动力过程、陆海交互作用强烈的温带陆架海域,其海岸带分布有广阔的滨海湿地/三角洲。本书围绕黄渤海和具有代表性的黄河三角洲碳源/汇关键过程,整合了包含滨海湿地、河口和海域有关碳循环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改良措施对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储量的影响;探讨了黄河三角洲盐沼
《北黄海区域地质》是以北黄海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的工作及其他项目的新进展,对北黄海区域地质的阶段性总结。从海域范围来说,主要是北黄海,但有些章节在讨论中也包含了渤海东部和南黄海北部海域。
《中国东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海岸带生态环境跨域治理卷》按照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趋势—问题根源—治理行动”逻辑展开,海岸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基础;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与根源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关键;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动力;府际协同、横跨部门政策及政策网络、参与式等治理工具是推
借鉴与提升-(——澳大利亚海洋文化发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