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错学”是关于系统分析错误的一门原创性理论。它又分为“错误理论”和“错误理论的应用”。其中“错误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错误。特别地,把一个一般的错误抽象为一个对象系统,研究系统的错误;进而研究错误的发生原因和机理,错误的传递转化的规律;预测、避免、减少、消除错误的方法等。在应用上,重点研究建立有关领域识别、预测、避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由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国际价值哲学学会和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合作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国际性学术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中西伦理思想史,以及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5年卷针对当代德性论、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伦理与价值、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与价值、教育
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无论对理解西方哲学还是对研究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书以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主旨,概述了形而上学的概念、问题和历史演变,分别讨论了柏拉图的形式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康德对形
自我的研究历来已久,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结果缺乏结构化的梳理和归纳,需要通过反思已有研究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本书在对已有自我理论重新解读和梳理的基础上,使用自我边界的概念,以期能对已有研究进行规整。通过质性研究,构建了自我边界的维度,分别为身体自我边界、人际自我边界和意
本书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哲学创新,对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创新及创造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为哲学命题的实事求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思、共同体和互联体的哲学意蕴、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与自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性及人格、经典著作文
“敌人”既是人们建构的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国家需要敌人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近代以来,“敌人”是基于国家利益和理性计算之后得出的政治判断,必须在“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中获得诠释。内部敌人和外部敌人延续和再造着“民族&
《实体与形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10-17)》是对《形而上学》Z卷后8章的一个专题的研究。本书将这8章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认为它们处理的是实体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这一相对统一的主题,并将这一主题进一步明确为实际上是实体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亦即,形式在实体整体中的地位问题。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本书是总第17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细致解读,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当代境遇与现实价值,对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宗教批判、创新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多重意蕴与现实维度进行了阐释,具体分析了
《陈先达文集(套装全14册)》计有14卷,系统全面收录了陈先达的十四本著作(其中8本曾在我社出版)。包括学术著作集6卷(其中2卷为合著),分别为:《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随笔文集8卷,分别为:《漫步遐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6辑,深刻论述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法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唯物史观、物质文化理论、精神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世
“一切皆流,万物常新”,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相颉颃,过程世界观是以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辩证解释框架。黑格尔从“理念”出发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怀特海创立了“过程哲学”,将过程视为世界的本体。过程辩证法保持着对世界解释的巨大张力。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论终结了旧的思辨过程
唯灵论的实质就是把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体或建构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自由主义主张实质上就是唯灵论。马克思对唯灵论的批判,既包括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也包括对政治唯灵论、经济唯灵论与人权唯灵论的批判。马克思上述批判的其意图在于颠覆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力促无产阶级形成整体的阶级
现代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话题,也是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主题之一。理性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一条主线,也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交汇点。李国俊编著的《现代性批判的技术与方法》旨在从理性的线索人手,深刻挖掘技术理性与现代性谱系中众多要素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并进而对现代性进行技术理性批判视角的微观透视。现代性概念中是包含价值预设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元哲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中国化为专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展望在意识问题、微观认识上的前景;回答在社会矛盾转换的现实中如何以人本、人学方式化解冲突;特别是吸取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运用于个人生活修养、国家政治规范乃至国际间的战争制约;借鉴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观,实
本书分为反思篇、求实篇和建设篇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反思与探讨;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实质和核心;客观规律与唯物辩证法;现当代社会发展规律;不同思维方式中的差异、矛盾与和谐等。
《文化的转向》一书的学术价值和新颖之处在于,集中分析和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文化哲学转向,特别是关注到了国内研究还比较缺乏的英国新左派的“文化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进展,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尝试及其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理论构建》具有语言通俗、形式简明等特点。在研究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系统的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借鉴。
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现代主体性的自我确证:阿多诺遭遇、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行话:阿多诺遭遇虚无主义的理论境域、阿多诺与虚无主义:于绝望深渊中的挣扎、批判理论克服虚无主义之可能性分析:多维视角的审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5辑,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与阐发,多维度地分析了唯物史观、人类解放、历史规律、合力论、文化批判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农业合作等思想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话语转换和理论创新问题,总结哲学大众化的新成果
本书通过重新考察实践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厘清实践与辩证法的关系,进而将辩证法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来理解,建构当代辩证法的实践话语方式,意在澄明其实实践本质,彰显其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