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北坡浅山区和渭河谷地,是秦岭北麓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环境最优良的典型代表性区域之一。本书以描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主,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植被、大型真菌、维管植物、种子植物区系、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同时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社区经济、建设管理和现状
《河北森林昆虫志》是由河北大学国家动物学重点(培育)甲虫系统学研究室牵头,河北省动物系统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合作完成的专项科考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编撰而成,共4卷,按分类系统由低等到高等依序编排。本卷是第一卷,共记述六足亚门昆虫4纲21目147科518属875种,分别是原尾纲2目5科7属16种
本书介绍了中国红树林概况、CO2摩尔分数升高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进展,介绍了CO2摩尔分数倍增情景下红树林湿地碳、氮储量变化研究的试验模拟方法。对两种红树植物秋茄、桐花树湿地系统在CO2摩尔分数倍增情景下碳、氮含量的变化,以及其与红树植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对CO2摩尔分数倍增的
2016年7月,湖北神农架按照世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Ⅸ)(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物生态过程具有全球突出价值。本书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地理、遗产价值及其分布以及保护管理等内容,深入浅出地为遗产地保护、监测、管理、科普宣传
本书对竹材力学进行了系统编写,一一介绍了竹材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压缩性能、剪切性能、硬度、蠕变、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分析了竹材作为最好的生物质材料之一,其强度高、韧性好的根本原因;力学强度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规律;以及受到竹种、生长期、生长环境、含水率,甚至竹秆部位等因素影响后的竹材力学性能变化。本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林科院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木材的多维弱相结构和外部条件作用下的木材多维结构失效机制,开展木材多维弱相结构解译、外部条件作用下的木材失效机制、多维结构调控提升木材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精确定位木材弱相结构,建立人工林木材弱相结构模型;考察在物理、生化及协同条件作用下,人工林
本书是关于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专著,详细介绍了森林空间数据采集与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基于GIS的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和森林拓扑关系分析方法,重点论述了基于GIS的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给出了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本书是关于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的理论、方法与
本书重点阐述了木材超分子科学的概念、研究框架、研究意义及未来研究趋势;从木材组分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木材纤维素聚集效应、细胞壁超分子结构解译、木材超分子结构调控、木竹超分子界面构筑五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木材超分子科学的研究范畴;概述了木材超分子科学在木材气凝胶、超强木质材料、木竹电极材料、木基弹性材料、可塑瓦楞木板、木质
本书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成果之一,为深入考察研究青藏高原建设国家公园群的潜力及核心资源价值,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国家公园分队,历时三年,累计科考百余天,总行程三万余公里,在帕米尔-昆仑山、祁连山脉、羌塘-三江源、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等典型生态地理区域,开展了国家公园潜力区资源价值综合科
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现代泡桐遗传育种学
南四湖地区鸟类科学考察
森林经营规划学
《面向森林生长的建模、计算和仿真技术》以虚拟森林仿真中的生长计算加速和场景快速可视化技术为线索,结合森林生长的知识建模和数据组织,详细阐述虚拟森林快速仿真方向研究的前沿技术。《面向森林生长的建模、计算和仿真技术》共7章,第1章介绍森林生长仿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引出森林生长仿真中存在的问题;第2章描述森林生长仿真的知识表
本书分为10个模块,包括岗位认识与教学设计、园艺苗圃地的选择与规划、实生繁殖技术、嫁接繁殖技术、扦插繁殖技术、压条繁殖技术、分株繁殖技术、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工厂化育苗繁育技术和常见园艺苗木繁育技术,共32个工学结合项目。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源远流长深根固柢(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渊源)、条修叶贯叶茂枝繁(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体系)、千秋基业文润泽及(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作用)、春风化雨特色彰显(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特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创新)、春华秋实独树一帜(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硕果)、方兴未艾守正创新(三北工程生态文化
本书紧密结合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实践,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林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与研究的最近进展,论述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山丘区、平原区、风沙区、石漠化区、河岸缓冲带及沿海)生态林建设的技术,最后,在对前期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经验与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调整方向及未来的发展
本书以云南省亚热带地区3种典型森林(思茅松天然林、思茅松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的皆伐样地(100m×30m)的各维量生物量(木材、树皮、树干、树枝、枝叶、树冠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3种典型森林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各维量的空间效应变化;在空间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林木的空间位置信息,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空
本书以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为例,采用了2006-2019年观测数据,分析了CO2和CH4通量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不仅为我国人工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林业生态工程效应评价内容。本书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0YFA060810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
本书是云南乌蒙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6个部分,共22章,从综合评述、自然地理环境、植被与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社会经济及管理评价与建设等学科领域,分25个专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为综合评述;第二部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研究;第三部分为植被与植物资源,包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