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德话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及独特的表达艺术。在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上,佛家道德话语不断地与儒家道德话语、道家道德话语交锋、交融,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乃至是文化艺术生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佛家道德话语的历史变迁、体系构建、伦理蕴含、日常应用、表达艺术、规范转型、时代价
本期设置汉传佛教栏目,包括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两部分。书稿内容包括宋祖雄《论南北朝时期益州佛教风尚变迁》、李华伟《从“数息观”的再阐释看天台禅法的中国化——兼论慧思、智顗援道入佛之异同》、觉深《华严十玄门思想发展演变》、贾靖恩《试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汉传佛教中的菩萨特质及其异同》等19篇学术论文。各位学者和研究者对
本书以《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鼻奈耶》等五部中古律部汉译佛经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中古律部汉译佛经的词汇特点,描写和分析其中的词汇现象,重点对词形类聚、方俗口语词和疑难词等进行了探讨,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律部佛典文献整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佛学》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一年两期,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
《东亚佛学评论》由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主办并资助,每年出版两卷。本辑收录12篇论文,研究主题涵盖东亚佛教研究的不同方面,涉及李通玄研究、专题论文及两篇书评。李通玄研究专题,考察了李通玄将“皇帝算法”与《华严经》中“菩萨算法”的比对阐释、探讨了李通玄的华严思想对永明延寿的影响,以及李通玄对《华严经》“初发心”的多
本书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论为视角,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僧肇“中道思维”与“即体即用”思维的形成进路、理论形态与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对般若中观学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融合转换的原因、路径与内容,揭示佛教中国化的某些理论特点以及僧肇辩证思维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泰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泰北历史上出现的兰那王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兰那王国强盛时期,泰北佛教发展至鼎盛,形成了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佛教文化圈,与西双版纳佛教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流频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彼此佛教的复兴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立足于历史学与宗教学,通过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整理、分析,对泰北兰那王国
本书既是对中国净土宗所内蕴的伦理思想的专题性研究,也是以宗教伦理学理路梳理净土宗经典从而阐发其伦理意蕴的创新性研究。作者以信、愿、行为逻辑主线,主要围绕中国净土宗重要修行理念进行阐述,从伦理学和宗教学跨学科维度,融合文献诠释和义理分析,在遵循佛学思想研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运用伦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对其作了有经典依据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本书是2019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庐山论坛的学术论文集。此次论坛主题为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分论题包括佛教圆融观与文明互鉴佛教慈悲观与文化自信佛教缘起观与人文庐山佛教与企业家经营智慧四个方面。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学者紧跟时代发展,挖掘佛教文化中所包含的圆融、慈悲、包容、宽忍等思想,探讨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文本考证部分详细考证了《大乘起信论》的核心观点三大的思想渊源,尝试复原了唐本《妙觉塔记》的原貌,重新考察了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大乘玄论》的作者问题;义理分析部分分别对地论学派内部的壁垒之见及对师承正统的竞争意识,法宝的一乘和判教思想,法藏在判教系统内对诸教种性问题的思考,慧均五种佛性思想的源流,北周武帝与净影慧远
张汝钊,中国近代杰出女诗人、社会活动家,最后皈依佛门,成为近代中国天台宗一大名僧。曾因出版《绿天簃诗词集》,名震文坛。何建明在20世纪末撰文评说张汝钊“的确称得上是近代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位硕学宏儒”。《般若花》收录的是张汝钊1928~1935年关于佛学思考的作品;《烟水集》收录的是1935~1953年的作品。这些作品体裁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充分利用相关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和海内外研究信息,将4~6世纪佛教中国化与民族大融合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特别是将十六国和北朝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代,全方位梳理了十六国北朝时期佛教、少数民族与中夏文化、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呈现了民族融合、文化融汇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认为中国化的
太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教领袖,佛教改革的倡导告与实践者。他以爱国爱教的信念、勇于革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广阔包容的胸怀,致力于推动近代中图佛教“数理、教制、教产”三大改革,提出了“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思想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二培养僧才、广传佛法,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辑再次推出“
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并融入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书将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即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本文不拟对学理佛教作思想史的梳理,重心在于考察作为信仰的佛教是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走向世俗社会,并对民众心理、社会生活习俗产生影响的。本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6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6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
2018年6月29至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与艺术研究室和辽宁阜新海棠山普安寺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100多名学者共聚一堂,讨论挖掘亚洲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海棠山摩崖造像的艺术意义。本书系首届亚洲佛
本书是作者第二本关于龟兹石窟研究方面的专著,全书分为九部分。主要利用出土的梵文、吐火罗语文献资料,结合佛教典籍,对龟兹石窟的壁画题材、内容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全书主要围绕两条线索进行研究:龟兹石窟中的“唯礼释迦”思想;龟兹石窟的开凿、壁画内容与僧侣的禅修活动有密切关系,进而分析了龟兹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
《东亚佛学评论(第五辑)》收录九篇论文,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策划举办的东亚佛学系列会议,、研究主题聚焦东亚佛教华严宗中义湘和澄观的佛学思想。义湘研究诸篇论文的主题涉及义湘的无我报心思想与戒律观,义湘及其后学的一乘思想,华严宗僧人对义湘《华严一乘法界图》题名的解释,以及东亚佛教史上义湘叙事的演变及意义。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