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紧扣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客观审视划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历程;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出与学界完全不同的学术思考与认知;创新性研究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重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全面
《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英国官报”。本书则选取1916-1935年有关“温州”(Wenchou)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扁你按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
《辽史·礼志》是研究辽代政治、礼俗以及辽与北宋、西夏、高丽关系的基本史料。本书在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本基础上重新校点,并疏通文义、解释典故、考证礼仪的初始年代及地点。不仅可供古代史研究使用,也可供影视剧创作参考。古代君王与臣下如何行礼如仪,正是相关文艺作品应当追求的细节真实。
本书立足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视域出发,详细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并通过对现实境遇的分析,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遵循的主要思路和核心要义进行了思考。
《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六张文化名片”,以邮差马爷爷从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石景山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讲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时代故事,展现石景山“山水文城”的独特魅力,进一步释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承。《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可供少年儿童及传统文化、历史故
本书是由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及暨南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的结集,书中收集国内外从事澳门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的论文33篇。本书以“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为主题,从“澳门学的学科建设与宏观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互动”“文学艺术与多元发展”“历史研究与史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研究、交流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
私家撰写的史书在明代中后期的史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明代基本上是一个被忽略的年代,学者们所论及的也多是关于王世贞、李贽等个别人物的思想,很少从整体上对明代中后期(本书限定为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私人史书及其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私撰史书在明代中后期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在不同时期史书的内容及其思想的
《潮学研究》自1993年开始,每年在汕头大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出版,后又以国际刊号形式出版。自出版以来,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好的影响力,不断推动潮学研究发展。但2016年后,因故暂停出版。现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以集刊方式继续出版,巩固好这一学术阵地,继续为学界搭建一个开放、综合的高水平学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