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由桐城派“旁逸斜出”,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2018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向国家发出了历史上首份检察建议,简称一号检察建议。本书以此建议为题,既从检察官视角讲述受害人被性侵害的悬疑故事,又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受害方与加害方两个家族中不同人物命运所折射的原生家庭的爱与疗愈、罪与罚以及女性励志成才等内容,还通过司法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顾大川因幼年事故成为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刻苦努力,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同时,在他奋斗过程中,也伴随着和恋人石萍的感情纠葛。在这一主线之外,作者塑造了不少乡村中典型的留守女人形象,展现了她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
本书所收为中国古代直隶地区女诗人的文献资料,“直隶”地区范围参考清代所称,主要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本书以地域为目划分章节,按照直隶北部、东部、中部、南部排列,同一区域内以诗人生活时代先后为序。诗人籍贯以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及麦吉尔大学图书馆“明清妇女著作”数字档案与数据库为主要依据,著述以明代锺惺《名媛诗归
本辑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文学与文本”“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文学群体与创作共性”“文本形态与文学生态”“文献编纂”五部分,内容涵盖文本、文体、诗学、群体以及文献、创作心态、创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既论及文体建设与文章学意义,又关注性灵派对主题质素的省思及对诗学的推进;既阐释“七子”派创作的技法与德性
本书研究了宋代至民国近千年间闽词的发展历程,揭示了闽词关注现实的精神特质,说明了词体文学与闽人文化传统的深度结合如何催生闽词,探讨了闽人性情气质与闽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闽词地域特征,阐明了闽词之爱国传统、淑世精神以及非凡创造力的重要价值。
《东方文学研究集刊》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林丰民。集刊聚焦国内东方文学研究前沿,展示东方文学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本书为第11集,共19篇文章,30万字左右。目录未分栏目,据正文分为“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综合研究”“作家作品研究”三部分。全书
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流寓”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创作者,中国古代士人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不得不进行千里迢迢的流浪和迁移。当他们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旅途艰辛,见识到迥异于家乡的风物景观和社会习俗时,其内心产生的震荡是巨大和深刻的。在自然环境、生存状态骤变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