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之期,亦是反思之时。开启法律之门,培养法学人才,推动法制变革,建设法治社会,已经一百多年,此间我们收获了多少牢不可破、深植民众精神之中的法治成就。在努力路上的法律人共同体中,法学教师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站在法律门内,执鞭讲台,培育法学学生、研究法学问题、阐发法学理论、推动法治进步。这本文集就是北大法律学人思想的一
本书包含着自然法专题、环境法律伦理、财税伦理、法律方法、法治与德治法治关系等专题展开。以中国问题为出发点,探究中国法治的主体性。由于法治关涉从理想到原则、从立法到司法、从制度到意识各个方面,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曾呈现出不同的法治秩序形态。“天理、人情和国法”的文化传统与中国转型时期的多重面相会使法治中国呈现出自身的
卢埃林是20世纪伟大的法学家之一,《荆棘丛》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每一位法学院学生和律师都不可绕过的重要读物。《荆棘丛》是研究法的本质和法律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卢埃林向学生介绍了何为法律,如何阅读案件,如何作课前准备,在真实世界中法律如何促成正义。尽管法律每年都在变更,但人们之间的纠纷与卢埃林写下《荆棘丛》的年代变化并
《法律语言与文化》集作者二十几年在法律领域的识见,从法律语言作为法律人的基础课的角度,对法律语言进行了全面研究。不仅探讨了法律语言文化,法律语言与与法律思维,以及法律语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之类十分复杂且困难的问题,而且对与法律语言相关的领域,如法律、语言、文化、思维等,都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全面比较了法律语言研究的语言学、
《实证法学研究》以实证法学研究方法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来反思法学理论,并对法律实践进行理论提炼与实证分析。它填补了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属于法学定量研究等前沿领域。本书是《实证法学研究》*一期,属于创刊号,各位法学研究的专家为创刊号进行题词。书中选择了目前司法改革讨论中的执行权分配作为争鸣主题,选择正反两位专家观点形成争
为了更好地推进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创办了《法律人类学论丛》,以此作为国内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交流的学术平台。本书是第5辑,分别从理论探讨、民族法治建设、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制度文化、其他研究、域外法律人类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当今,我们不能忽略法之起源与国家法形成的复杂特征。本书运用少数民族的神话等文本重新诠释这些问题,不但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于法律制度的多元视阈,也为国家治理政策的多元选择提供了参考。
本书共11章,主要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了西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法律思想、法律现象、法律问题及其表达方式,揭示出西方法律一直在为父权法律背书,女性是父权法律得以建立的牺牲品,也是维持同性交往社会关系的交易对象。该书不仅是一部揭示了女性在父权法律社会遭受压抑的“她史”,也是一部研究法律文学发展的鸿篇巨制。论著研究语料丰富,
本书从建构与发展、制度与规范、文化与实践、秩序与价值四个角度入手,选取各研究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香港法律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书中对香港的政法制度、法治发展、司法机构的起源等统领源流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具体的部门法、相关法律中具体的规则、制度、实施等进行了探究;围绕香港的司法文化、乡规民约及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