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增湿、脱湿引起的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室内制备干湿循环红土试样,通过宏微观的试验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和图像处理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增湿过程、脱湿过程以及干湿循环过程中云南红土的水分入渗、基质吸力、膨胀收缩、裂缝发展等土水作用特性。对于深入揭示库水位升降、降雨干旱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对红土型结构
《中国土系志·山东卷》在对山东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山东卷》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土壤分类的发展、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山东省典型
本书紧紧围绕清镇市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清镇市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清镇市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清镇市各乡镇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贡嘎山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效应》主要展示、归纳和总结了作者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项目的过程中,关于贡嘎山典型地区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在山地元素地球化学认识上有重要突破。《贡嘎山磷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生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我国也深受其害。中国社会科学院荒漠化治理课题组经过20年的跟踪研究,填补了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缺席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空白。全书以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分为总论、分论和展望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现状态势、成因机理、治理举措与治理成效,系
本书主要针对紫色土区的土壤侵蚀形成机制,阐述了紫色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壤流失的区域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针对紫色土区的4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详细论述了这些措施的水土流失响应特征和作用机理,并从“求-供”和“产-望”两个角度建立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别从“点”尺度进行了不同水土
《中国土系志》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系志为分卷,从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出发,上篇论述土壤的成土条件、土壤分类的发展、土壤诊断高级单元、基层分类的建立和制图表达土系数据库的建立及土壤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中篇系统阐述了各土系单元的生境条件,主要性状及生产利用等;下篇介绍全省发生分类的土壤类型与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最
当前通过野外土壤采样是揭示SOC变异性的主要手段。在实际采样时,多种采样点布置模式均有使用,但何种模式在红壤区较为高效尚无明确说法;采样密度对揭示红壤区SOC变异性有何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讨;红壤区的优化点面拓展模型研究亦不够深入。本书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基于高密度采样点,研究评价了不同采样布点模式的采样效率;研究了采样
本书在研究土流失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分类、分区与分级,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土壤侵蚀环境与演变,土壤侵蚀模型,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土壤侵蚀控制原理,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流域/区域水土保持景观恢复,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监测与功能评价,水土保持生态系统GEP推算方法与应用等内容。
袁可能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在他从事土壤科学教育和科研事业70载之际,将他的主要科技论文和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编写了本书。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袁可能科技传略,第二部分从土壤调查与土壤养分、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化学三个方面收录了袁可能教授43篇(部)论文(著),内容丰富,特色明显,业绩斐然。本书可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