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书在辨析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主要举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和谐人居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
水环境数学模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归趋过程的数学化描述与表达,因其灵活高效、场景展示性好、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模拟和预测污染物在水体中时空分布的主要技术手段。《河湖水环境数学模型与应用》首先明确了水环境数学模型的科学概念、建模步骤及其分类,并梳理其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以河湖水环境数学模型构建及其实证应用为主线,
《水环境数学模型原理及应用》针对水环境模型原理及应用展开,以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fluiddynamiccode,EFDC)为例阐述水环境模型的基本理论、建模程序和案例实训。《水环境数学模型原理及应用》重点描述了可视化工具EFDC_Explorer(EE)的基本功能和建模操作方法,并附以4个模
本书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刻画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及其变化对热岛
本书探讨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构成、基本特征与主要应用情况,汇总梳理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当前湖沼演化的主要过程及其参数化表达方法,阐述了在大型水库构建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径。结合当前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三峡水库开展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
陆海统筹是解决近岸海域生态退化和污染加重等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一项国家战略。为发挥广州的区位优势,破解陆域发展瓶颈,支持海陆统筹生态系统保护,落实生态环境相关措施,亟须对陆海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进行探索研究。本书在对陆海统筹相关研究进展、内涵、发展特征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广州市陆海统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
氨氮是我国流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我国“十三五”流域水环境污染减排的重点约束性指标。本书对我国颁布的首批国家水生态环境基准《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2020年版)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进行了介绍,包括氨氮水质基准或标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氨氮毒性数据的筛选和分析方法、氨氮毒性数据的分布和检验、氨氮水质基准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主要由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应用技术和环境微生物学综合实验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微生物染色以及形态和结构观察等基础实验;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微生物接种与菌种保藏、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等应用技术实验;光合细菌的筛选及有机物降解、硝化-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性能测定、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
《水生态环境在线感知仪器》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水生态环境在线感知仪器》内容包括在线感知仪器的基础知识、水生态环境在线感知的常用指标及在线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在线感知设备的安装与日常维护管理方法、水生态环境在线感知设备的应用实例及其发展趋势。
本教材是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环境生态学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编写完成的。书中系统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生态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工程、生态规划、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