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事实的形成,不仅是证据的产物,也是语言和修辞的建构产物。在法庭上,证据完成了提供案情信息、证明信息真实性的工作,但这些信息处在碎片化、非语言化的状态,直接拼凑之后并不能得到有法律意义的案件事实。因此,仍需依赖修辞和叙事等人类语言活动,将碎片化的案件信息组织成首尾完整、有主题、有情节的叙事化的事实文本,才能得出有效的
《法律的经验研究(修订本)》是由面向全国法学生举办的"法律的经验研究高级研修班"上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汇集了国内外来自法学界、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的16位学者围绕“法律的经验研究”这一主题的精彩演讲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方法与理论、主题研究和评论,是目前社科法学经验研究的较高且有代表性成果,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非常适
本辑分别从理论探讨、田野调查、纠纷解决机制、地区治理、侗族法人类学专题等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驯服还是掉这匹人头马?——关于法律人类学身份的几点思考、法律人类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2010-2014等。
本书围绕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专题进行学术史的整理,收录相关专题研究中有重大学术贡献的论著,并由主编撰写不少于3万字的导读对其进行评介,展现问题研究的缘起、沿革、发展和意义。书中精选二十余篇澳门法律文化研究中的经典之作,根据研究对象共分五篇,主编在导读中对这一专题研究的缘起、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每一篇论文的内容、学术贡
《法学的自觉》收拢了作者近几年来与法学有关的一些思闻感谈或微言抒怀,是作者在经意或不经意地置身法学研究、法治实践或者法学教育等场景时忽然之间引发的震荡感怀,间或夹杂着某些有关法学、法治与教育的思虑和期许。其风格,与此前作者的随笔集如《从撤退开始》《法学的日常思维》等几乎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相比以前,以“自觉”一词的微差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法律人类学发展,促进法律人类学研究经验的交流,不断繁荣中国的法律人类学研究,加强对外交流,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和国家民委:民政部的支持指导下,国内热心于法律人类学研究的一批学者于2010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并从当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法律人类学高级论坛,到2013年底
《社会法学论丛(2013年卷总第2卷)》分为热点争鸣、社会法学基础理论专题、地方立法评论、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专题、风险社会研究、环境权利研究、研究综述共8个专题,主要涉及社会法学的基础理论及当前社会法领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周世伟主编的这本《法学概论(第2版)》共九章,包括法理学、宪法、民法(上)、民法(下)、劳动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本书的特点在于切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兼顾法学基础理论及各部门法的基础知识,吸收最新立法信息,反映最新司法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理念的同时,注重学以致用。本书在写作方法上注意同法
从20世纪20年代译介、引入西方具有法社会学思想的理论著作和法社会学名著至今,法社会学在中国也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但将法社会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课来建设、研究,则是新近二十年的事。虽然有了这些发展与成绩,但有两个关键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追问,就是法社会学究竟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问题;怎样研究,即研究方
陈景良、郑祝君编著的《中西法律传统》是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主办的连续出版物,已在我社出版三卷(第6-8卷),每年收录国内法史学界研究水平较好的学术文章18篇左右,在学界具有较好口碑,是广大法学、历史学师生认可的学术争鸣阵地。《中西法律传统(第9卷)》内容包括赌城法踪:华洋共处之地法制文明的演变、论“祖宗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