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为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项目系列报告之一。屈家山Ⅱ号墓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的一处低丘,墓地主要遗迹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包括汉晋崖墓24座、唐宋砖室墓和石室墓8座、明清岩坑墓和土坑瓮棺墓17座,出土遗物380余件。该墓地对于成都平原汉晋崖墓的分期断代以及唐宋至明清墓葬的形制、葬式与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是重庆市云阳县杨沙村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大河坝、庙梁包和桑树包等三个发掘区的出土资料为基本框架,每个发掘区内又以各地层堆积及灰坑、灰沟、窑址和墓葬等为基本单位,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该墓群发掘中所发现的36座灰坑、1条灰沟、1座窑址和55座墓葬及出土遗物情况,为开展重庆市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周代、汉代、六朝及唐代等时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的阶段性发掘和研究成果,由主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主要人员参与编撰。主要内容涉及海昏侯国遗址与海昏侯墓的考古背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科学技术检测与分析等,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的最集中展现,其中漆木器、玉器文物发布了大量**材料,图文并茂,
丰都庙背后、木屑溪等炼锌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实物上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下火上凝法”的炼锌工艺,填补了中国古代冶金史中的有关空白,是三峡库区文物考古中一项独特的重大成果,被评为重庆三峡库区2003年度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庙背后遗址和木屑溪遗址除了主体为炼锌遗存外,还发现了少量晚期巴文化、汉代至南
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中,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期中小型贵族墓地。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时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丹江口市莲花池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莲花池墓地发掘的142座墓葬,其中战国晚期晚段至西汉末年墓葬125座,明清墓葬10座,近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6座。在详细介绍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本书也对出土最丰富的秦汉时期墓葬进行了随葬品类型学、墓葬分期与年代、
如果说“二十四史”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
我国是岩画大国,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记录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20多个县市区的1300余处岩画区(点)计有百万幅以上,占世界岩画总遗存的1/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国家对岩画的研究与保护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对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中。在纪念中国岩画现代研究百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纪念中国岩画现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
阙体是承载两汉时期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历史信息与综合艺术的重要载体,现存汉阙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河南、山东等地,数量以四川最多,绵阳平阳府君阙是现存汉阙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本书在多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调查,对平阳府君阙的结构、画像雕刻、阙身造像、年代和阙主、史料记载、维修保护历史沿革、周边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