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针对整体形象设计的认知,从概念出发,诠释了整体形象设计是运用视觉元素来塑造人的外观,通过化妆、发型、服饰、言谈举止等综合营造,设计出符合人物身份、修养、职业、年龄的整体形象,最后以生活形象塑造、职业形象塑造、舞台影视形象塑造、创意形象塑造等具体案例进行阐述与讲解。全书以知识模块和任务呈现,模块间相互联系、层层
认知现象学是认知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着重于从主观体验的角度探讨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与意识状态的关系,为探讨认知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新角度。本书围绕学界关于感觉现象与认知现象关系的争论,从六个方面—对思想的反思、现象对比论证、意识的价值、体验的时间结构、体验的整体性、现象特征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对认知现象的特征及
《科技伦理研究》是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专业辑刊。该辑刊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常设栏目有:生命医学伦理、大数据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科技伦理与治理、科技伦理书评等。第二辑专栏包括技术伦理概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推理心理学的含义、产生和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的实验范式,然后从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实验证据等方面对西方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逻辑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双重加工理论和条件概率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述评,最后从理论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论述了本书提出的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的第8卷(注释本),主要收入康德1781年之后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等等,丰富了康德在哲学、政治学、神学、语言学、自然哲学等各领域的观点,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是理解康德后期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的最后一卷,主要包括康德关于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康德曾经在格尼斯堡大学多次开课讲授这些课程,被认为是教育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而他的逻辑学讲义则是对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述和概述。本卷内容大部分为首次译成中文。与《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
本书结合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阐释了高敏感特质产生的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让读者客观地认识到,高敏感并非一种纯粹的缺陷,它也是一种被低估的品质和能力。只要通过有效的练习,高敏感人群也可以找到与世界相处的舒适方式,恰到好处地释放出敏感特质与众不同的天赋。
本卷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于是康德于六年后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尤其是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一节,并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康德全集》科学院版的编者把第二版单独编为第三卷,而把第一版中修订较多的部分与其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注释本,收入《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未来形而上学的奠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是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要著作,体现了他学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康德思想的必读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相比,本书增
本卷包括康德两部重要著作:《学科之争》和《实用人类学》。前者分别讨论了哲学学科与神学、法学、医学等的分歧与争执。后者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两部著作都是康德的重要作品,特别是《实用人类学》,是人类学史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