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南海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系列成果“南海及邻域海洋地质系列丛书”的海洋灾害地质学部分。本书从地球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出发,根据近10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及邻域开展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及编图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实测数据、图表和**的资料成果和研究方法,阐述了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珊瑚礁海岸水沙动力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与工程应用等。水动力学方面包括珊瑚礁海岸波浪传播变形、波浪增水、波生流、低频长波和海啸波的运动;泥沙动力学方面包括珊瑚礁海岸沉积物运动及珊瑚砂岛演变;研究方法方面介绍了四种常用于珊瑚礁海岸水动力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另外介绍了珊瑚礁冠层尺度下的水沙动力学;工程应用方面
本书首次基于探测平台的不同将海洋地球物理划分船载地球物理、水中智能巡航和海底原位探测等三种类型,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装备,包括多波束测深、地震探测技术、重磁电测量技术、放射性测量技术、海洋地热流探测技术以及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结合AUV、HOV和ROV等智能探测平台的发展,介绍搭乘智能平台的自主探测技术原理、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目前海底工程环境的原位调查技术手段,核心内容包括“海底工程环境原位探测”和“海底工程环境监测”两部分。“探测”包括“地球物理探测”、“原位测试”、“海底采样”及“探测平台”四部分内容;“监测”包括“监测平台”和“海底观测网”两部分内容。《BR》在各章节中分别从基础定义、研究对象、探测与监测原理、技术
图集在全球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以基础地质的本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地质对比研究,探索全球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认识全球微板块构造演化对能源、资源、灾害分布的制约。依据全球尺度的P波层析成像模型—MIT-P08模型,通过GMT软件为成图手段,突出全球微板块构造和典型构造系统的地质学术观点表达,形成清晰规范
海岸线资源评估与利用管控研究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书详细介绍浙闽区域发展与空间发展战略,分析海岸线生态安全与开发利用问题,总结海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法,开展浙闽沿海岸线资源评价、沿海岸线资源开发功能分区与管控研究,并选取典型案例,对城市海岸线资源利用、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海岸线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等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的前缘热点与薄弱环节,揭示交互作用的过程响应与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本书共包括7章,其中第1~3章探究了深水陆缘上重力流(浊流)、底流(等深流)及其交互作用过程响应,揭示了交互作用有利的形成发育场所与典型沉积响应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水道);第4章揭示了
中沙群岛为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位于东沙群岛、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位置。中沙群岛属于海洋型岛屿,但绝大多数为隐伏在海水之下的暗沙和暗礁,宏观地貌形态为珊瑚礁,主要由黄岩环礁和中沙大环礁组成。《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重点关注中沙群岛珊瑚礁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首先论述了中沙群岛的地理和环境特征、中
本书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洋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技术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系统介绍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洋环境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及其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本书包含南黄海海洋动力灾害的基本信息特征、该领域的防御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风暴潮-海浪灾害及其耦合预报技术和应用等内容,并介绍了南黄
本书对水下光学与成像的关键原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21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水下光学和成像技术,以及海洋光学和色彩研究的发展史。第二部分综述了水下光学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水下光场的概念、水体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评估方法、水下生物发光特性以及有害藻华等对水体的影响,还总结了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