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当前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功能及退化和恢复。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沿;第二章侧重解析土壤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第三至六章分别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土壤生物及其作用;第七章重点阐述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的理论
本书以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454431个表层土壤样品数据为基础,按行政区、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岩类型、土壤类型、成矿区带、流域单元等不同统计单元对耕地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分类统计,建立了贵州省耕地土壤地球化学系列参数。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指标,镉、汞、砷、酸碱度等环境指标,以及硒、锗
本书聚焦东北黑土区长缓地形和人为垄作共同影响的特殊坡面汇流-侵蚀过程,针对当地现有坡面水土保持工程占地多、扰动强、效益不持久等问题,研究揭示不同降雨、地形和垄作方式下的坡面水土流失规律,阐明垄作长缓坡理水减蚀机制,探索坡面降雨产流和侵蚀产沙预测模拟方法,研发生态节地型理水减蚀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技术。
本书系统阐明红壤坡地氮素侵蚀流失、渗漏淋失、氨挥发和氮氧化物排放过程,深入探究红壤坡地氮素损失过程规律及作用机理,定量解析氮素主要损失途径对红壤坡地氮素损失的贡献,全面评估红壤坡地氮素损失及其对环境影响,提出权衡径流流失与气态排放的红壤坡地氮素损失水土保持调控对策与建议,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维系鄱阳湖“一湖清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给我国粮食供给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书以水稻为案例,就农业应对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的风险管理开展跨学科交叉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不同主体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管理和投资措施,以及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以增进我们对农业气候和
本书是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影响机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主要涉及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释放特征,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释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分解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木质残体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响及生态代谢理论在木质残体分解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以著者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系统、装备及其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与传感器、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农用航空技术及应用、智慧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产品智能物流与安全溯源系统、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数字乡村等内容。书中还提供了相关典型应用案例,并结合著者团队的研究工
本书以土壤-植物系统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中,特别是我国土壤中硒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土壤中硒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微生物、土壤动物对硒的生物转化及其机制,植物对硒的吸收和同化的分子机制,硒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与应用,植物对硒的超积累及其机制,硒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等内容。
本书以南方坡耕地为主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坡耕地战略意义、南方坡耕地及其水土流失现状、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机理、南方坡耕地治理措施现状与问题需求、南方坡耕地防治对策与新技术研发为主线,系统论述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等相关成果,旨在为南方坡耕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书部分插图配
本书阐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概念、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特征,定量分析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定位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研究山丘区坡地果园、坡耕地等土地类型在降雨条件下由径流泥沙挟带的氮、磷污染输出特征,探析氮素、磷素输出在径流、泥沙中的分配占比及其赋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