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介绍了陈桂林先生学术成长之路,详细展现了他带领研制团队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研制主体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本书通过照片和手稿等,还原了诸多科研工作、生活场景,反映了陈桂林先生自立自强、潜心治、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以及协同共进、淡泊明志、耕耘不辍的人格魅力。本书适合大众阅
本书共设东北亚历史与考古研究、东北亚民族与疆域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东北亚文献整理与研究和海外译介5个专栏,收录19篇论文(包括韩国和日本学者3篇论著的译文),内容涉及乐浪木简、好太王碑拓本、北朝乐浪王氏、高句丽渤海研究现状、辽代大族与西京、东北亚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诸多方面。
姚熹院士是我国高性能铁电材料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创立的“微畴-宏畴转变”理论,引领了国际电介质材料研究的热潮和发展。他推动了铁电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一系列新的电子功能材料,解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在功能材料领域的诸多“卡脖子”难题,促进了我国电子陶瓷技术的更新换代。姚熹院士创建了亚洲铁电学会和亚洲电子陶
面对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和多镇统筹发展的瓶颈问题,本书以“镇村共生单元”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县域镇村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单元划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县域内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镇村空间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镇村共生单元,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并从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等四个方面提出镇村空间
本书介绍了《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实施十周年以来北京地区以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为主的地下文物保护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回顾了该法规的出台背景、经过及影响,第二至五部分介绍了十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公众考古和主要研究成果情况。
《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青铜器卷》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领衔,收录全省70余家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编纂工作历经8年,共收录藏品1343件(套),是对山东省近百年出土青铜器的一次科学普查及精美艺术品的筛选,是对山东古代青铜文化元素与文化特征的一次集中展示。 全书共六卷,第一卷:夏商篇;第二卷:西周篇;第三、第四卷:春秋
我国石窟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拥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我国已公布的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寺类共288处,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而这些遗址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遭受着雨、雪、地下水、日照、风、易溶盐等因素的影响,发育了大量病害,
《湖北文博》于2023年9月正式创刊,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主管,湖北省博物馆主办,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协办,每年定期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湖北文博》重点聚焦湖北历史文化研究、长江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及博物馆管理研究。本书为第一辑,收录20篇研究论文、2篇书评和2篇综述。研究论文涉及夏商文化研究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学者以及相关考古学者的论文集。本书从科技考古的不同领域和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多种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分析,这些研究方向包括植物考古、木材分析、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动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石器考古等。同时,有学者对人骨考古的古病理学研究和实验室考古
李冠兴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一位谦和且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体现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本书展示了这位腹内有乾坤、立马振山河的核科学家曲折感人而又辉煌励志的人生故事,真实记录了李冠兴院士为我国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