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分子生物学、土壤生态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极端干旱区典型的多年生荒漠植物疏叶骆驼刺、花花柴、头状沙拐枣、多枝柽柳及与它们根相关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构建过程、微生物与凋落物分解的内在联系、豆科植物根瘤菌的海拔分布格局、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种间互作的微生物学过程等
本书介绍了在西藏地区环境变化过程中,藓类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科属、物种地理成分的差异性,并结合物种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及高寒草地恢复等国内外生态学热点问题,报道了西藏地区藓类新物种,应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了研究区代表性优势藓的分布格局,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迁移路线,总结了研究区藓结皮对高寒草地恢复的科学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1章,包括植物的水分代谢、植物的矿质营养、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植物的生长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以及植物的逆境生理。第四版教材将原第12章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生理相关内容整合到相关章节中,对思考题、专业名词和参考文献进行了修
本书在展示以营养器官特征为依据的植物分科检索表的基础上,精选100种常见野生木本和草本植物,分别从拉丁名、别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中,重点介绍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其在食用、药用、工业、绿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此外,精选540余幅植物高清整体及细部彩色图片,以
本教材依托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全书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组培基础知识,共6个项目,包括组培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管理、组培苗的驯化移栽与苗期管理;第二个模块是组培应用技术,共2个项目,包括植物脱毒技术和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第三个模块是组培生产实践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川、滇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所有南北向山脉的总称,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书采用国际**的硅藻分类系统,详细记述了采自横断山区各种水体的硅藻75属68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包括每种硅藻的拉丁名、鉴定文献、形态学特征等,并附有光学显微镜照片。书后附有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查
本书先概述了石榴多酚的组成、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然后详细阐述了针对石榴活性成分展开的研究进展,包括石榴汁降血脂的研究,石榴多酚抑制泡沫细胞脂质积累的研究,石榴多酚促进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的研究,安石榴苷、鞣花酸和没食子酸抑制泡沫细胞形成的研究,石榴鞣花酸抗肺癌的研究。全书内容丰富,专业性和指导性较强,为石榴多酚的
本书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技术及应用概况、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方法、基于代谢组学数据的多变量分析、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物定性,并介绍了植物脂质组、植物代谢网络分析,还讲解了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案例,比如LC-MS在植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NMR在植物发
物种灭绝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其现存个体数少于最小可存活种群的个体数,且常常分布地域狭窄,天然更新极差,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1
本实验教材系统介绍了植物生物质主要组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植物油脂等的分离及其转化为能源、材料及化学品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囊括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实操性实验等多方面内容,注重植物生物质组分分离原理的应用及植物生物质组分转化实验的可操作性,并与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涉及的分离方法及转化产品